• 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80后新生代藏家,话说艺术市场收藏指南 发布时间:2016/5/25 17:07:12   来源:新浪四川

Artnet不久前有一个调查,出生在1980到2000年的一代,相当于国内的80后,在美国新生代的消费已经成为最大的消费体,预计2020年会每年消费14亿美元。

在艺术市场经济整体低迷的情况下,国内80后出生的新生代藏家,他们是如何步入收藏这个行业,人生第一件收藏作品是什么,在收藏上他们有着什么样的选择标准,对于收藏,他们又抱着什么样的心态呢?在《新资本论——黄予收藏展》开幕式结束后的第二天,6位来自80后藏家的黄予、赵屹松、周艟、陆寻、林瀚、周大为在成都当代美术馆对此展开了热烈地讨论。

 

80后藏家的黄予、赵屹松、周艟、陆寻、林瀚、周大为

 

对比上一代的藏家,新生代的藏家有8个比较明显的特征。第一,新生代藏家与上一代藏家相比资金有限,因为年轻藏家通常在事业上升期,或者少数继承家业,他们在艺术收藏上的花销和精力都比老一代相比有限;第二,新一代的藏家生活节奏比较快,而且注重社交,与老一代藏家相比在购买艺术品上来得更加直接一些;第三,新生代的藏家认为线上线下的购买同样重要,但是老一代藏家会认为直接看到作品以后再购买是非常重要的;第四,新生代藏家喜欢冒险,年轻一代藏家喜欢与当下合拍的作品,可能跟老一代藏家相比喜欢在收藏上多做一些冒险;第五,青年藏家更愿意通过网络与艺术家和画廊联系;第六是青年收藏家更擅长投资,他们通常买卖的更加频繁,特别擅长用投资扩展自己的收藏。第七,青年藏家通常不是很关注传统门类和主题,可能两代人都会紧跟潮流,都有自己不同的眼光,都是根据自己不同的背景来进行收藏,但是我们发现两代人最大的差别在于传统藏家对于艺术史更加敏感,青年藏家对新一代艺术家更敏感;第八,青年藏家很擅长自己做艺术圈和市场的研究,比如说通过媒体网站来研究感兴趣的艺术家,比如价格上的设置研究,通过跟艺术家的直接交流,了解背景以后再进行购买。

 

80后藏家的黄予(左5)、赵屹松(左7)、周艟(左6)、陆寻(左3)、

林瀚(左1)、周大为(有事先离开现场)、朱朱(左4)、张然(左2)

 

在什么样的机缘下介入收藏艺术品?

黄予:我最早开始接触收藏是2003年,刚开始接触的是古代瓷器、杂项,那时觉得古董才是瓷器,2006年接触佛教造像,2007年收藏当代艺术,第一件作品就是向京的雕塑。

赵屹松:我2012年进入收藏界,父亲在书画方面收藏了很多,耳濡目染,所以就进入了这个市场。那时买了第一幅作品,我跟各位不一样,收藏领域这一块比较单薄,而在艺术项目介入的比较多,我觉得无论是经营美术馆,还是收藏,都是丰富艺术生态的一环,人生收藏第一件作品是成都本土的一个艺术家作品。

周艟:母亲是收藏中国当代艺术比较早的实践者,2000年时,她收藏了周春芽等重要艺术家的作品。母亲一直熏陶着我,在艺术方面对我影响非常大,就这样自然的踏上了艺术收藏之路,人生第一件藏品是2010年购买的草间弥生的作品。

林瀚:我收藏的时间较短,三年时间,早期父亲希望我成为一个金融投资人,2008年金融危机,受父亲的影响,开始思考人生方向。小时不爱学习、调皮,但一直喜欢艺术、飞鹰走狗。毕业后创业成立了公关公司,正如很多公关公司一样,最后都选择了美术。工作期间接触了很多有趣的人,在跟他们的交流中在想自己服务的对象可不可以变成跟自己的成长和未来有关系的事情,就这样慢慢进入收藏。第一个正式收藏的作品是在2013年苏富比秋拍上买的。

陆寻:一开始是从西方当代艺术开始收藏,用特别白痴的追求名牌态度购买艺术品,那时候不懂,觉得好看就买了。后来看了很多的西方艺术,回国后开始看中国的当代艺术史,但也是用西方的艺术标准作为参考。

周大为:2003年踏上收藏之路,大学时期读的是美术史,应该是在座中买的最多的,买的也很不靠谱,那时可选择的艺术家和画廊很多,而不像今天有很多可供参考的信息,同样,信息发达的今天也有一些弊端,就是收藏趋于一致化,没有挑战。2008年开始,不是以收藏为主,基本以艺术生态的支持为主,如博览会、非营利性的空间等。

 

讨论会现场

 

收藏的标准?

黄予:2007年开始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刚开始没有任何体系,就是凭着感觉买。07年和08年收藏了很多,不能说是‘垃圾’,反正现在就是在仓库里。油画、装置,收藏的毫无章法,后来通过老师的提醒、不断地阅读和经历,2009年构建自己收藏中国当代艺术的系统。慢慢构建了五个体系,最爱的是观念艺术,看一件艺术品或一个艺术家,我首先就是归类,他要不要作为一个点或者更加深入的点,这样的思考对我现在和以后的收藏帮助非常大。

赵屹松:我收藏的较少,最开始收藏艺术品时,更多的考虑是作品跟空间的关系。现在慢慢的做艺术项目,跟我支持的艺术家有关系,往后可能还要看作品的表达和艺术家的整个思考,这是我购买艺术品的决定因素。

周艟:我最早的收藏是从日本艺术家开始,草间弥生后就是奈良美智的作品,很幸运的是我老妈是一位见证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人,我虽然年纪小,也比较幸运地见证了从疯狂到辉煌,开始走向衰败,总之就是一个波浪曲折的过程。我这两年的收藏路线是同我一个时代的年轻艺术家作品,以前我随中国当代艺术的认识仅限于苏富比等拍卖行的高价艺术品,理解和片面。2012年回国,有幸认识在座各位,变成一个疯狂跑画廊、艺博会的‘神经病’,这些过程让我意识到还有很多优秀的年轻艺术家在身边,我找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宿命,现阶段我重要的收藏很简单。我们的视野不仅仅局限于中国,而是不断地寻找更多的多样性。

林瀚:我自己不是学艺术的,对我影响非常大的是我的太太,我们认识之后我曾经问过她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一直搞不懂什么是当代艺术,从什么地方可以梳理这个问题。后来我们去了大都会,从古埃及文明开始看,一直到15世纪、16世纪,现代主义,接着去了世界很多当代美术馆看,我觉得她想告诉我一个事情,生活让人很受束缚,但艺术让人自由。

陆寻:所有的事情都在变化,今天的脉络不代表明天所理解的脉络。收藏是一个人的经历、成长过程,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作品质量的好坏,我个人的收藏比较自私。可能大家说这个作品会是陆寻买的,或者说这个作品一看就是陆寻的气质,我就很开心了,我觉得我们收藏已经有了它一个独特的气质所在。

周大为:因为美术史出身,反而有一种包袱,未必能做的很开阔,美术出身往往会以历史性或者某个纬度考虑收作品。刚刚黄予说仓库里有垃圾,那我仓库里垃圾肯是是最多的,艺术收藏和美术史并不是平行的关系,有些美术作品可能并不具有很好的市场性。

比如杜尚,观念艺术和当代艺术的鼻祖,但是杜尚的市场基本是这三年才起来的,三年前基本没有人要杜尚的作品,艺术和收藏是滞后的行为。但是现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很多年轻藏家,像在座这几位其实抓的点比较早,他们视野开阔性比国际上的早很多,包括选艺术家、艺术家的推动,现在的收藏市场跟传统的收藏市场不一样,不再是个人的收藏行为,现在每个人都有自己体系化的推进,帮助当代艺术的推动,比如陆寻的美术馆,比如黄予在成都推动,我跟周艟在上海做一些事情。每个人在当代艺术都应该说不是一个收藏行为,更多的应该说是当代艺术的一部分。

我收藏体系里面,跟大家一起合作和推动这个事情是很重要的事情,但因为美术史出身,所以我刚才说的包袱,一定程度上我也是在挖掘美术史被低估的艺术家,或者是在市场被低估的美术史重要的艺术家。03年开始我买了吴大宇的一些作品,吴大宇那时候我就认为是非常低估的,的确低估了,十几年之后吴大宇的市场已经有非常爆破的点,从300万到现在平均一张1千万的价格。还有很多值得被关注的,在现代艺术里面重要中国的艺术家应该被重新挖掘起来,还是有非常多的。

 

80后藏家的黄予、赵屹松、周艟、陆寻、林瀚、周大为在成都当代美术馆讨论现场

 

 

如何规划收藏时间和经济?

黄予:很幸运,我的爱好和事业融合了。每天上午处理好事情后,下午就会放松一下,看看网站、书,了解下拍卖市场,到画廊看展览。经济方面,每月都会‘犯病’两次,一犯就得买作品;经济预算就不确定了,如果正好在我收藏系统里面的作品,我可能花费就比较多。

赵屹松:现在很忙,有很多新项目要做,跟他们比在艺术上的关注比较少,因为时代这个情况,我希望把艺术带到更多商业的项目中去,这是我现在做的事。

周艟:关于收藏两个重要元素,钱和时间,首先我觉得我是最讨厌谈钱,很多时候媒体采访问到关于钱的问题,我很不想回答。我自认为我是一个屌丝收藏家,因为收藏这个东西,钱不是万能的,没钱也是万万不能的,但是一旦你爱上了收藏之后,你永远都觉得自己是没钱的,而且给你再多的钱都没有用。所以收藏有什么标准?入门收藏玩到多少钱?一百万、一千万、还是一亿?还是你爸爸是王健林,这个没有标准,这是最没有必要讨论的问题,但是只是有一点,你做当代艺术收藏肯定要把钱花在刀刃上,把它用到最极致、用到最大化,可能这才是真正钱和收藏方面的真谛。

至于时间方面,首先我觉得我自己是很不称职的公司员工,我在自己家的公司中呆的时间并不是很多,反而我在艺术方面的时间会很多,这些时间包括了去社交,去参加很多的活动,无论是画廊的还是美术馆的。最近我做的非常多的事情就是,我自己认为自己是艺博会小王子,我一口气连续跑了三个艺博会,在东亚这边划了一个圈,从东京到台北,再到北京,到釜山,最后来到成都,所以你说这算不算艺术的时间,真的挺不容易,想当一个好藏家真得花时间。

林瀚:要讨论钱跟时间,其实它背后有一个更重要的事情就是钱和时间最终去向,它的意义是什么样的,这很重要,哪怕我花一秒的时间或者花一分钟的时间,最终它去的地方是不是有意义的?我耽误一秒和耽误一生,这个事情,还有钱,都是很重要的事情,在开始所有的事情之前我要搞明白这个问题。

你说要从宏观的角度考虑自己的人生,首先我做这个事情它适不适合我,另外我做这个事情它对社会有没有意义,第三就是我觉得这是不是符合中国长久的国策,想来想去我觉得什么适合我,什么样的能实现社会价值,这个土壤需要我做什么样的事情,我觉得当下有可能最不明朗的,也是机会最多的事情就是文化。在这个文化的环境中,因为我当时也考虑过,比如说物联网我觉得我改的费劲,我自己家里是做传统的,有金融、体育、地产这些方面,我可能自己也是了解比较多,但是我觉得在这些项目上都有非常专业的,要做专业的事,我只能起到一定辅助的作用。但是我又是非常争强好胜的人,所以我最后选择了一个事情,就是做文化、艺术、收藏。

我觉得在这个事情想明白了之后,我的时间和我所花的钱就会变得有意义,当然我觉得从梦美术馆开始之后,我们花了非常多的时间构建一个团队,我希望有专门的人可以负责专业的事情,而我可以从这个事情中抽离出来,我继续做更宏观的,能为这个事情创造更多价值的可能。

陆寻:如何分配艺术收藏的时间,我不说现在,我希望达到的状态是,所有的时间都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同时又是艺术的,我吃也是吃艺术,喝也是喝艺术,玩也是玩艺术,一辈子都是艺术。

周大为:我现在的主要时间放在创业项目上,他们去的欧洲,我去的沧州和泉州,我主要的事业是在卡车租赁,所以我的状态是跟着中国经济脉络走的,国家经济好,我经济也不错,国家经济不好,我经济也很差。这两年我主要的时间是放在创业上面,在艺术上我也出名,现在画廊开幕、美术节开幕也基本不邀请我,我被淡化了,但是自己还是喜欢艺术的,所以如果工作累了,黄予说他会健身,我可能就会去看看艺术,自己收藏的东西,赚的钱没有地方花就花在艺术上面,收藏还是以兴趣爱好为导向的。

朱朱:收藏有很多诉求,共同成长是一个很大的特点或者愿望,我觉得各位表达都很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