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编大型图书《江苏书画艺术家档案》第二卷征稿通知 2020/9/9
- 2020南京仙林半程马拉松赛未能如期举办 2020/7/7
- 杨力舟:武永年的田园诗情 2019/3/26
- 师建民水墨个展:探寻传统的文脉 2019/3/26
- 艺术反思:章燕紫新作亮相香港 2019/3/26
- 周吉荣历史的清唱与叶南孤寂的极限 2019/3/26
- 徐里: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 2019/3/9
- 鲁迅之子:把对世事民情的看法都放进了照片 2019/3/9
- 到中国美术馆看雕塑艺术中的56个民族形象 2019/3/9
- 20位专家共论韩美林生肖艺术大展 2019/3/1
- 水墨抽象李庚、霜凝李可染画院馆藏展举行 2019/3/1
- 栖居在大地上余春明油画在京展出 2019/3/1
- 中国写意人物画研究创作展国家画院开幕 2018/12/4
- “云之上下”任才峰,张永基双个展开幕 2018/12/4
- 第二届新金陵二十家学术研讨会召开 2018/12/4
- 新金陵二十家全国巡展建邺区图书馆举行 2018/12/4
- 中国艺术展在保加利亚国家美术馆开幕 2018/10/15
- 2018敦煌美术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举办 2018/10/15
- 新金陵二十家金鹰画展全国巡展隆重开幕 2018/10/15
- 执手同道吴作人、萧淑芳合展中国美术馆开幕 2018/9/29
- “臙淼”流变许经文水墨展亮相中国美术馆 2018/9/29
- 李可染作品观摩展在中国国家画院举行 2018/9/29
- 刘峥个人绘画作品展《乘潮客》在京开幕 2018/9/29
- 生态中国书画院揭牌绿水青山主题书画 2018/9/29
- 蔡弘灏师生皮雕艺术作品展亮相北航艺术馆 2018/9/1
- 2018首届博艺计划暨艺盘年度提名展 2018/9/1
- 当代工笔画彩墨山水画专场开幕 2018/9/1
- 首届中国艺术院校优秀毕业作品联展 2018/9/1
- 陈琦个展在亚洲艺术中心举行 2018/9/1
- 感受童心:黄莎莉个展《童》在京开幕 2018/9/1
- 平遥国际雕塑节开幕当古城遇见现代雕塑 2018/8/3
- 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将在国博举行 2018/8/3
- 众人皆知我花鸟草虫,却不称许我山水 2018/8/3
- 张安治的艺术人生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2018/8/3
- 中国最大汉画展览北京山水美术馆开幕 2018/3/16
- 中国艺术新视界2018中华世纪坛开启 2018/3/16
- 创伤正在愈合,李向阳状态主义绘画展开幕 2018/3/16
- 清华开幕:东亚艺术的位置何以确立? 2018/3/11
- 2018年第二届画廊周北京呈献众多精彩项目 2018/3/11
- 绘画的向度三人展”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展出 2018/3/11
- 传统年画火爆春节市场,在传承中创新 2018/2/23
- 国学大师饶宗颐和天下第一名社的故事 2018/2/23
- 中国画写意传神漫谈,何为写意传神? 2018/2/23
- 共庆中国年,书画家眼中的春节文化新风尚 2018/2/23
- 他创作了年画《做共产主义接班人》享誉南北 2018/2/14
- 张大千与达利:不懂美食的画家不是好厨子 2018/2/14
- 古代的年画称"岁朝图" 或兴起于宋 2018/2/14
- 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林散之全集》启动仪式 2018/2/1
- 与自然相亲李玉双艺术展在798艺术区开幕 2018/2/1
- 繁花素笺刘炜纸上作品展在言午画廊拉开序幕 2018/2/1
我们一般看一幅画都会把目光集中在画中的具体内容,再深入一些会了解作画背景、甚至风格流派。这些都很重要,但这只是一个基础,想深入理解一些名作,仅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有些同学可能看了很多名作,但并不一定能掌握相对专业的绘画欣赏技巧。 其实一幅好的绘画往往是可以分成很多层次的,画家可以在一幅画面当中同时呈现多个有不同侧重点的场景。并且通过有意识地组织这些场景出现的先后顺序,以此来影响观赏者的心情起伏。
所以,在专业的观赏者眼里,很多名画可以看出小短片的效果,并且也能通过这样方式更深层次地理解古代画家的匠心。
那为什么能产生这么奇妙的效果?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简化,我们的眼睛会根据需要自动简化图面,所以能在同一幅图面上展示出多个场景的效果。
视觉为什么要简化? 因为在自然界中,我们视觉所能接触到的信息实在太过庞杂。 我们人体的能量是有限的,而自然界的各类要素纷繁复杂,视觉要做的就是把最关键、最紧要的东西优先呈现给大脑。而其他信息就暂时虚化,在需要时再调用强化。 所以在艺术创作和设计过程中,有意识地对简化进行利用,将自己想要表达的核心分步骤分层次,有重点地传达给每个观众的眼睛。一幅好的绘画它自己就能讲故事,让我们的眼睛在他规划好的路径中游走。
那接下来就让我们以戈雅的《1808年5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为例,来感受一下相对专业的看画体验。

《1808年5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
序幕:故事背景
弗朗西斯科·何塞·德·戈雅·卢西恩特斯,西班牙浪漫主义画派画家,生涯早期以宫廷画为主。46岁时因身染重病,丧失了听力。其后画风突变,转向求索人的内心感受,是绘画人文主义探索的重要先锋,对后世的现实主义画派、浪漫主义画派和印象派都有很大的影响,是一位承前启后的绘画大师。
绘画是一种媒介,画家通过这种媒介将自己的内心情绪传达给观看者。
戈雅有欧洲知识分子惯有的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目睹祖国平民被法国侵略者无情地屠杀;他将愤怒和悲悯倾泻在图上。
画中表现的是西班牙平民的反抗,更是他的反抗;他在操控画笔的同时,也在内心操纵着我们的视线和感受。
第一幕,直达心底的悲悯(整体与部分)
这幅画我们只一眼就能看到画面的重点,一个暴露在法国军人枪口下的白衣平民起义者,他脸部的恐惧、愤怒成为了整张画面的核心。

绝望的脸
我们可以看到戈雅在处理这个主角的整个身体时,刻意只用寥寥数笔,非常简略地表现了人体的大致轮廓和姿态。并且在色彩上也采用了与小环境相一致的暖黄和白色。刻意地虚化了主角的身体。
而脖子以及脸部则在色调和细节刻画上与身体形成强烈反差,这一部份被非常巧妙地从整个身体中区分出来。
而脸部的表情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内心,这张质朴、恐惧、绝望的脸,让人心生怜悯。
第二幕:神圣与崇敬(轮廓与结构)
刚说到身体地简化将面部表情突出出来。
那为什么如此简化地表现方式还能让我们感觉到这是一个人?因为他虽然用笔少,但人的轮廓和结构已经被表达地很明确了。而这显然也与视觉的简化机制相符。所以人像被我们很好地识别了。
戈雅真正神妙的地方在于他笔下人物的结构隐喻了上帝和十字架!这使得我们画面的主人公突然有了一丝神性,并且照在他身上的那道光也有了圣神的意味。

神圣

《耶稣复活》与《耶稣受难图》
这对于西方有多年宗教文化熏陶的观看者而言,对于这位勇于反抗侵略者的主角,除了悲悯之外又多了一份崇敬和神圣。
第三幕:教徒(“相似性”组合原理)
在前景地处理中,画家又通过“相似性”将前景分为两组:
1)残忍的屠夫:画面右侧(位置相似),一群手持长枪的刽子手(形象相似),在昏暗的黑夜中(色调相似),向平名开枪。
2)受难的平民:画面左侧,一群惶恐的平名在强光和枪口下颤抖。平民们表情各异,颜色明亮,与画面中的其它元素形成强烈反差,成为了画面的视觉中心。

光明和希望
之前我们讲到白衣主角让我们联想到了耶稣,在他身后的平民则让我们想到了耶稣的教徒。而聚光灯在此时成为了他们的圣光。
虽然在他们脸上写满了恐惧和悲伤,但观看者分明在画中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第四幕,教堂(背景虚化)
远处的夜空和教堂是这幅图的背景,作者通过刻意地虚化,将画面前方的大屠杀凸显出来。
并且在色彩上,冷色调的颜色会有一种远离的感觉,而暖色调的物体会看上去靠得比较近。进一步将要表达的主题送到我们眼前。
但观赏者在最后会将视线投向那里,那里似乎是这些反抗者的家乡,是他们每天都要朝拜的教堂。

教堂
为什么背景选择教堂?
最后的背景拉近了画作与观赏者的心理距离,让人在悲怆之余感到温暖与亲切。
一方面强化画面的悲剧色彩,更重要的是强化画面的神圣性。这些人在保卫自己的家乡和内心的信仰,这两者最好的象征就是教堂。这也许是当时每个西班牙人肉体和心灵的归宿。
总结:
我们的视觉有把当前画面简化到最简的冲动,最简的画面往往是我们对于外界事物的第一印象。
在《1808年5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这幅画中,戈雅成功利用了视觉简化最常见的四种方式:
1.整体简化为多个部分
2.三维物体简化为轮廓与轴线
3.通过相似性组合,简化画面信息
4.将画面分为图和底,虚化底图减少信息
最终,在同一平面中创造了四个场景,分别描述了怜悯、神圣、希望、温暖,四个主题。
作者:黄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