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编大型图书《江苏书画艺术家档案》第二卷征稿通知 2020/9/9
- 2020南京仙林半程马拉松赛未能如期举办 2020/7/7
- 杨力舟:武永年的田园诗情 2019/3/26
- 师建民水墨个展:探寻传统的文脉 2019/3/26
- 艺术反思:章燕紫新作亮相香港 2019/3/26
- 周吉荣历史的清唱与叶南孤寂的极限 2019/3/26
- 徐里: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 2019/3/9
- 鲁迅之子:把对世事民情的看法都放进了照片 2019/3/9
- 到中国美术馆看雕塑艺术中的56个民族形象 2019/3/9
- 20位专家共论韩美林生肖艺术大展 2019/3/1
- 水墨抽象李庚、霜凝李可染画院馆藏展举行 2019/3/1
- 栖居在大地上余春明油画在京展出 2019/3/1
- 中国写意人物画研究创作展国家画院开幕 2018/12/4
- “云之上下”任才峰,张永基双个展开幕 2018/12/4
- 第二届新金陵二十家学术研讨会召开 2018/12/4
- 新金陵二十家全国巡展建邺区图书馆举行 2018/12/4
- 中国艺术展在保加利亚国家美术馆开幕 2018/10/15
- 2018敦煌美术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举办 2018/10/15
- 新金陵二十家金鹰画展全国巡展隆重开幕 2018/10/15
- 执手同道吴作人、萧淑芳合展中国美术馆开幕 2018/9/29
- “臙淼”流变许经文水墨展亮相中国美术馆 2018/9/29
- 李可染作品观摩展在中国国家画院举行 2018/9/29
- 刘峥个人绘画作品展《乘潮客》在京开幕 2018/9/29
- 生态中国书画院揭牌绿水青山主题书画 2018/9/29
- 蔡弘灏师生皮雕艺术作品展亮相北航艺术馆 2018/9/1
- 2018首届博艺计划暨艺盘年度提名展 2018/9/1
- 当代工笔画彩墨山水画专场开幕 2018/9/1
- 首届中国艺术院校优秀毕业作品联展 2018/9/1
- 陈琦个展在亚洲艺术中心举行 2018/9/1
- 感受童心:黄莎莉个展《童》在京开幕 2018/9/1
- 平遥国际雕塑节开幕当古城遇见现代雕塑 2018/8/3
- 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将在国博举行 2018/8/3
- 众人皆知我花鸟草虫,却不称许我山水 2018/8/3
- 张安治的艺术人生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2018/8/3
- 中国最大汉画展览北京山水美术馆开幕 2018/3/16
- 中国艺术新视界2018中华世纪坛开启 2018/3/16
- 创伤正在愈合,李向阳状态主义绘画展开幕 2018/3/16
- 清华开幕:东亚艺术的位置何以确立? 2018/3/11
- 2018年第二届画廊周北京呈献众多精彩项目 2018/3/11
- 绘画的向度三人展”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展出 2018/3/11
- 传统年画火爆春节市场,在传承中创新 2018/2/23
- 国学大师饶宗颐和天下第一名社的故事 2018/2/23
- 中国画写意传神漫谈,何为写意传神? 2018/2/23
- 共庆中国年,书画家眼中的春节文化新风尚 2018/2/23
- 他创作了年画《做共产主义接班人》享誉南北 2018/2/14
- 张大千与达利:不懂美食的画家不是好厨子 2018/2/14
- 古代的年画称"岁朝图" 或兴起于宋 2018/2/14
- 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林散之全集》启动仪式 2018/2/1
- 与自然相亲李玉双艺术展在798艺术区开幕 2018/2/1
- 繁花素笺刘炜纸上作品展在言午画廊拉开序幕 2018/2/1
9月18日,“写意中国——首届中国画水墨大展”在辽宁美术馆隆重开幕。展览共展出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品161件,其中宋雨桂、冯大中、张立辰、田黎明等众多国内知名画家的作品倾情助阵,增添了展会学习、欣赏、交流的学术氛围。
中国画之名,以国为誉,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相伴相生,也随着时代中国的发展而前行,蕴含着中国哲学、美学、文学的真意与诗情。笔墨之中意象无尽,妙趣无穷,是中华艺术的瑰宝之一。追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洒脱超迈的至高境界,抒发旷达的人生理念,清筋劲骨的精神操守。中国画文脉之悠长,自先秦到宋元直至当代,有巅峰时代也有式微时期。呼唤、呼吁传承、鼓励发展,是本次“写意中国”展览主题确立的宗旨与原则。
写意不仅仅是一种技法和范式,更是一种精神。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直使用汉字一样,水墨这种中国画特有的艺术语言,是中华民族传承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认知世界并赖以生存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是世代流传的中华文化精髓所在。写意之妙,妙在有道。“道”是中国画的生命。庄子《天道》中云:“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王维《山水诀》曰:“夫画道之中,水墨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郭若虚《图画见闻志.钟隐传》文:“丈席以讲画道,隐遂驰名海内。”等等,老子的“道法自然”更是高度凝练。中国书法、中国水墨,中国文字都是肇自自然。仰观于天,俯察于地。中国画要妙悟于心,通过笔墨表达出来。
为了进一步繁荣中国画创作,鼓励对写意精神的传承发展,并提倡有所创新,推出更多符合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和优秀人才。中国美协艺委会、辽宁省文联、辽宁省美协特举办本次活动,以期通过高规格、高品位的定位,来引领、促进中国画的创作,培养一批具有潜力的优秀作者,同时进行深刻的学术研讨,将写意精神所深蕴传统文化思想精髓和理想境界,在时代中国的土壤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中国美协副主席、鲁迅美术学院院长韦尔申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写意中国,一语中的。中华文化传承五千年,最本质的艺术精神与表达是意象表达,即写意。逸笔草草,追求似与不似之间,是中华文化最高超的地方。写意并不仅仅在笔墨技巧之间,是艺术品格与精神。很多中国画貌似写意,内核写实,这没有达到很高境地,此种情况延续,中国画特色就会消失。在21世纪的信息社会和网络时代,中国写意是不可替代的,失去了就等于传承五千年的宝贵东西丢失了。除了全国美展,这种有明确文化指向的专题展览应多举办,推动全国中国画创作。
展览开幕之后举行了座谈会,来自全国各地的美术家、理论家和艺术爱好者进行了交流,共同探讨中国写意画的发展大计。与会嘉宾在讨论中认为,写意精神的缺失,是中国写意画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但产生的根源是由来已久的,中国传统精神缺乏继承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对中国画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既要表现现实,能够描绘具体形象,还要体现意境。此外,西画的融入,也产生一定的影响。专家们表示,中国写意精神,应体现民族文化的灵魂。
座谈会主持人、《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推动中国写意画发展应具有忧患意识。
中国写意精神体现的民族文化的灵魂,在当下,我们如何面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需要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展览上。中国画缺少写意精神成为一个现象和问题,忧患意识是推动中国写意画健康发展的现实之需与未来之需。
辽宁省文联副主席、辽宁省美协主席宋雨桂:中国画需要补钙,写意画创作不应模块化。
美术界光怪陆离的现象存在,很多画被冠以“以貌取神,迁想妙得,伟大的艺术家”这些评语,但看作品,实在难以契合。八仙过海,各自发挥艺术特点是好事情,但信仰和道德危机是最可怕的,艺术修为最重要。五养:学养、素养、涵养、修养、教养是艺术家的重要品质。没有文化,中国画无所依托。现在全国美展或美术大展中评委的审美取向,决定了参赛作品的取向,如果评委研究石涛的多,参赛作品就都画石涛,山水和花鸟也变成了一种符号,山和树都是某种固定画法,这是必须直面的现象,中国画向何处去是紧迫问题。中国画需要补钙,这个钙就是意,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同时要打破“模块化”的束缚,让画家敢去创作,体现出中国写意画的灵魂。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中国写意画应“以诗入画”。
中国画衰微,这是一个长久课题。传统写意理解不深刻,写实的美术教育体系相对忽略传统写意精神的培养;书法训练、诗文修养在中国美术教学中的薄弱,都是问题的原因。写意精神应大力弘扬,真正理解写意精神最重要。哲学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这要追溯到先秦的老庄哲学,学习理解哲学思想。另一方面,在绘画技法上没有很好把握。以书入画、线条骨力不够,缺乏骨架支撑。现在提倡以书入画,骨法用笔,对写意有帮助,但同时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方面:以诗入画。诗性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是最深层的意蕴,传统文化的流失在很大程度上是诗性的流失。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到平淡的散文,很少有浓郁的诗意,同样在艺术上,也很少有中国画写意精神强调的独抒性灵,表现个性的深刻心理体验的写意画作品。这次展览有些作品笔墨恣肆,像是写意画法,但缺少文化,缺少诗的味道,缺少诗文内蕴。诗性的写意是个性化的被根植的情感,不受外界干扰的情感。还应该表现虚,强化个性,简化形式。尚意尚简,不是简单,是一种丰富的单纯。结构繁琐不耐看,内在结构简约,诗性的虚实处理,笔墨色彩单纯,但丰富有变化,这都是写意画的要素。新鲜的样式,取西画色彩方法等并不影响中国写意的表达。写意不是停留在表面画法,是精神内涵的外化。
辽宁省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喻国伟:中国写意画体现的是哲学精神。
文化艺术是民族的灵魂,写意画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把它发扬光大,生生不息传扬下去。在历史中它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在未来也一样。中国写意的精神,最重要的体现是哲学精神。我们在绘画上应该更多更高地去追求这种哲学精神。一件优秀的作品,应该给观看者一种哲学的领悟。好的作品不仅艺术家看得明白,普通人照样读得懂,会从作品中得到启迪、鼓舞,甚至影响到思想与世界观的建立与改变。艺术的精神力量无穷。
《美术报》主编蒋跃:中国写意精神是艺术观念的整体系统。
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不仅是工具、方法、技能的施展,更是一种艺术观念的整体系统,用心感悟自然,表达自然,南齐谢赫《六法论》是这种观念的准确表达。此次展览有些作品墨韵尚好,骨法用笔不够。近年来,画坛中呈现了“僵化”的现象,画家过于着重精细化,而缺乏精神和意境的体现。加强个人的修炼,去体会精神,用绘画表现精神和意境是很重要的。潘天寿先生说过“艺术之高下,终在境界。境界层上,一步一重天,虽咫尺之隔,往往辛苦一世,未必实现。”写意在于意趣、意境、意韵,从技法转到道法层面应成为今天的自觉。跨文化的探索,具有研究意义。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郑工:笔墨面临新媒介的挑战。
本次画展,针对性强,主题很突出,是针对中国写意画的现状而来。中国写意画打破了写实画风的种种限制,丰富了用笔的各种可能性。谈及中国写意画问题,可以借鉴工笔的发展,工笔画之所以快速崛起,跟画家个性化的崛起推动有很大关系。所以,通过画家个性化崛起,展现出来的写意精神和大美意蕴,推动中国写意画未来的发展。今天的展览仍是笔墨造型这一路,用笔用墨要不断散发打开,在新传统笔墨试验中,新媒介的介入与挑战,观念、材料、技法不断突破与跨越中,画家要画进去,更应该走出来。
辽宁省美协副主席、鲁迅美术学院国画系主任赵宝平:文化属性、民族属性与自由独立之创作应辩证统一。
中国写意画精神缺失,反映出中国画坛的一些问题,如何向前发展的问题。也可以看到我们的创作仍缺少文化关照。如何看待传统,如何看待中西绘画的比较,文化属性、民族属性与自由独立之创作如何辩证统一,这都值得研究探索。体现中国写意精神,有两点需要关注,首先是对传统与精神的自我判断和把握。最终归结到创作。个体与民族的关系如何处理,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灵魂如何表达,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写意画,没有精气神,其实就是无法用笔墨去表达思想,缺乏创造力。没有创作精神,就无法言及写意精神。所以,我们应从重视文化传承去破解写意缺失。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天民:艺术家创作时要看清现实,提炼生活,有意可写。
中国写意是文化的体现,目前中国写意画的问题非常复杂,跟中国二十世纪中国画坛的变革有一定关系,当时在各种画风观念的争锋中,写实画风的观念占据主流观念。写实画虽然得到了普及,但也带来了问题。我们看到一些作品,画得非常好,但无法感染人。写意不仅仅是用笔方法,更是情感的表达。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时要看清现实,看清生活,知道自己到底要干什么。通过自然物象来表达怎么想怎么看,有意可写最关键。写意是中国文化本质的体现,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是天人合一的体现,是对世界的整体把握。重要的是两点:一是向外推广中华文化方法论,一是艺术家建立整体世界观和方法论,与物和谐共融,是艺术的人文价值所在。
辽宁省理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马琳:应保留和继承优秀的传统艺术。
中国写意画是在语言不能表达一定意境的时候,通过形式、图画的形式来表达。写意画是我们的艺术文化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如何保护一个国家的文化和传承是非常重要的。在借鉴西方艺术技巧来融合到我们的文化发展时,也应该更好的去发展中国写意画,保留和继承优秀的传统艺术。
鲁迅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副主任李林:中国写意精神要与时俱进,写意要有“意”而为。
我们所面对的环境与古人面对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今天的写意,究竟是写什么样的意?古人的画,山水之间表现了一种时代精神。但是我们现在如何体现时代精神?我们对传统如何梳理,我们应该要继承哪些?写意不能是单纯的模仿,去仿古人,不能为写意而写意,而缺乏时代气息。我们的画家应该结合时代气息去创作,中国写意精神要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