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编大型图书《江苏书画艺术家档案》第二卷征稿通知 2020/9/9
- 2020南京仙林半程马拉松赛未能如期举办 2020/7/7
- 杨力舟:武永年的田园诗情 2019/3/26
- 师建民水墨个展:探寻传统的文脉 2019/3/26
- 艺术反思:章燕紫新作亮相香港 2019/3/26
- 周吉荣历史的清唱与叶南孤寂的极限 2019/3/26
- 徐里: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 2019/3/9
- 鲁迅之子:把对世事民情的看法都放进了照片 2019/3/9
- 到中国美术馆看雕塑艺术中的56个民族形象 2019/3/9
- 20位专家共论韩美林生肖艺术大展 2019/3/1
- 水墨抽象李庚、霜凝李可染画院馆藏展举行 2019/3/1
- 栖居在大地上余春明油画在京展出 2019/3/1
- 中国写意人物画研究创作展国家画院开幕 2018/12/4
- “云之上下”任才峰,张永基双个展开幕 2018/12/4
- 第二届新金陵二十家学术研讨会召开 2018/12/4
- 新金陵二十家全国巡展建邺区图书馆举行 2018/12/4
- 中国艺术展在保加利亚国家美术馆开幕 2018/10/15
- 2018敦煌美术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举办 2018/10/15
- 新金陵二十家金鹰画展全国巡展隆重开幕 2018/10/15
- 执手同道吴作人、萧淑芳合展中国美术馆开幕 2018/9/29
- “臙淼”流变许经文水墨展亮相中国美术馆 2018/9/29
- 李可染作品观摩展在中国国家画院举行 2018/9/29
- 刘峥个人绘画作品展《乘潮客》在京开幕 2018/9/29
- 生态中国书画院揭牌绿水青山主题书画 2018/9/29
- 蔡弘灏师生皮雕艺术作品展亮相北航艺术馆 2018/9/1
- 2018首届博艺计划暨艺盘年度提名展 2018/9/1
- 当代工笔画彩墨山水画专场开幕 2018/9/1
- 首届中国艺术院校优秀毕业作品联展 2018/9/1
- 陈琦个展在亚洲艺术中心举行 2018/9/1
- 感受童心:黄莎莉个展《童》在京开幕 2018/9/1
- 平遥国际雕塑节开幕当古城遇见现代雕塑 2018/8/3
- 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将在国博举行 2018/8/3
- 众人皆知我花鸟草虫,却不称许我山水 2018/8/3
- 张安治的艺术人生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2018/8/3
- 中国最大汉画展览北京山水美术馆开幕 2018/3/16
- 中国艺术新视界2018中华世纪坛开启 2018/3/16
- 创伤正在愈合,李向阳状态主义绘画展开幕 2018/3/16
- 清华开幕:东亚艺术的位置何以确立? 2018/3/11
- 2018年第二届画廊周北京呈献众多精彩项目 2018/3/11
- 绘画的向度三人展”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展出 2018/3/11
- 传统年画火爆春节市场,在传承中创新 2018/2/23
- 国学大师饶宗颐和天下第一名社的故事 2018/2/23
- 中国画写意传神漫谈,何为写意传神? 2018/2/23
- 共庆中国年,书画家眼中的春节文化新风尚 2018/2/23
- 他创作了年画《做共产主义接班人》享誉南北 2018/2/14
- 张大千与达利:不懂美食的画家不是好厨子 2018/2/14
- 古代的年画称"岁朝图" 或兴起于宋 2018/2/14
- 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林散之全集》启动仪式 2018/2/1
- 与自然相亲李玉双艺术展在798艺术区开幕 2018/2/1
- 繁花素笺刘炜纸上作品展在言午画廊拉开序幕 2018/2/1
9月29日晚,第九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本届“茅奖”评委、正在鲁迅文学院学习的中青年作家等近500人参加了颁奖典礼。《江南三部曲》的作者格非、《这边风景》的作者王蒙、《生命册》的作者李佩甫、《繁花》的作者金宇澄以及《黄雀记》的作者苏童获得本届茅盾文学奖殊荣,五位相继登台领奖并致答谢词,流程简洁而朴素。
格非:文学是重要的矫正力量
凭借《江南三部曲》获奖的格非首个上台领奖,他在感谢词中追溯了中国长篇小说的源流。他认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茅盾、老舍、巴金等文学巨匠奠定了长篇小说基础,也确立了中国长篇叙事文学的新高度。在他看来,再往前推的一个高度就是明清的章回小说,不过他表示,不论是中国现代的长篇小说还是明清的章回体小说,都是扎根在史传传统的沃土之上,“《春秋》和《史记》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他在致谢词中多次提及司马迁,格非认为这类文学巨匠的写作抱负在于“明是非、正人心、传风俗”,并表示,“在文学日趋娱乐化的时代,司马迁等人的伟大抱负对于我们是一个必要的提醒,因为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文学仍然是一种重要的矫正力量”。在他看来,文学写作不仅仅关乎娱乐和趣味,“也关乎良知、关乎是非、关乎世道人心”。
王蒙:这份荣誉归功于新疆
“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很少有作家如此满怀热情、如此饱满生动地展现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图景”,这是评委给王蒙《这边风景》颁奖词中的一句话。让81岁才得“茅奖”的王蒙“感动的是对于40年前才动笔,近年才出版的这部作品的肯定”。在他看来,“文学不相信空白,不怕事后诸葛亮,该延续的自然要延续,该弥合的也不难弥合”。他表示,“文学不会是得奖热闹一阵就夭折,我始终相信文学有‘免疫力’,它不会因一时的夸张混乱,不会因一时的冷遇而沮丧,不会因特殊的局限而失去它的真诚和动人”。
《这边风景》被誉为西域的“清明上河图”,王蒙把获奖的这一份荣誉归于新疆这片土地。在王蒙眼里,这个奖是“奖励了一个新疆故事”。他怀念新疆的友人,怀念那一段和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快乐。“在那一段找不着北的日子里,我学语言、学历史、学地理、学民族文化,写人民、写边疆”。即使在相对冷冻的环境中,王蒙的文思仍如泉涌,“追求的是精神生活的美好”。王蒙很感恩新疆那一段难忘的时光,“我把这份荣誉归功于新疆。奖的可爱来自文学,获奖的意义在于来推动文学,不是为了获奖而创作文学,奖重要,而文学更重要”。他希望文学奖“强调奖的文学内涵、文学意义、文学判断”;他也期待大家更多的是对文学的关注、对作家与作品的关注、对作品公开公正的批评,“而不是庸俗、无聊的对于文学奖信口开河的嘀嘀咕咕”。
李佩甫回忆做鞋的父亲
李佩甫1977年开始写作,至今已出版10部长篇小说。在花甲之年获得“茅奖”,他称对自己而言“是一种鼓励和鞭策”。他的致谢词围绕自己做鞋的父亲展开,每一次提到“zuoxie”二字时,他特意提高的语调逗得全场大笑。
李佩甫的父亲从12岁开始当学徒,60岁退休,工作了48年。22年前,他给儿子李佩甫做过一双棉鞋,“如今这双皮棉鞋依旧在鞋柜里放着,我每年冬天还会拿出来穿”,在李佩甫眼里,父亲是个好鞋匠,但“我不知道我的作品22年后还有没有人看”。他回忆称,有一次下乡,有一个农民问他干吗的,“我回他‘作协的’,他接着问‘哪个厂的?’我笑了,他接了一句‘哦,个体户’”。李佩甫戏言至少自己是一个“个体手工劳动者”,他不知道自己“产品能否超过我父亲,父亲做了48年鞋,我才写了38年”。他庆幸写作是他的工作,“因为写作是我喜欢做的事情”。
李佩甫称,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名为《小鲜肉秒杀老作家》,文章的意思是时代变了,人们在阅读的时候有了更多的选择。的确,社会的变化让人瞠目结舌,但真正让人关注的不是担心被年轻人打败,而是面对变化时,自己怎样找到准确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