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孙冕:要正确看待“文青聚集地”的标签 发布时间:2015/10/20 15:16:40   来源:凤凰文化

核心提示:我们很难用一个词语概括孙冕的身份,他是《新周刊》的创始人,曾在1987年创办中国第一份彩印娱乐报纸,是资深媒体人;他是全球从珠穆朗玛峰北侧登顶的年龄最大华人,是行者;他还发起老兵救助行动,为抗战老兵的生存问题不遗余力奔走,是社会活动家。而在乌镇,孙冕先生的身份只有一个,那就是乌镇戏剧节艺委会成员,在接受凤凰网文化专访时他说,这回来乌镇,只负责看戏。他将左脚翘在右腿膝盖上,放松而从容的姿态仿佛在重复被问及纸媒危机时的一句回答,“我心里有数的。”

以下是文字实录:

凤凰网文化:乌镇戏剧节今年三岁了,您这次来乌镇跟之前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吗?

孙冕:其实乌镇对我来说是一个谜,每一次来都想揭开看看这个谜,看看是什么样的一个答案,所以每一次都有新鲜感。每届戏剧节它的剧目都不一样,来的演员也不一样,它永远给你一个惊喜。我们来好像只是在看戏,但实际上你我就是在戏里面,戏外戏里都是戏,这是我最大的感受。一场演出完了,台上的演员谢幕,但其实戏还在继续,因为台下的人开始走动,这就是戏如人生。乌镇正是这样一个魅力无穷的地方,是一个大舞台,你可能看别人在表演,别人也在看你表演,但同时又非常的生活化。

凤凰网文化:作为乌镇戏剧节的艺委会成员之一,我想知道您在戏剧节的创办和运作中有没有扮演什么角色?

孙冕:这个没有的,我就来看戏的。

凤凰网文化:您曾将一面印着“世界之巅梦丽江”的旗子插在珠穆朗玛峰上,可谓对丽江有着深厚的感情。现在的丽江已经不仅是一个旅游胜地了,围绕它存在着一些争议,比如说它是文艺青年的聚集地,是文青寻求“艳遇”的地方,我不知道您是如何看待这种文化符号的变迁呢?

孙冕:我登珠峰是在2010年,那时候我真的特别热爱丽江,因为在丽江我有很多美好的记忆,包括2002年的时候我在丽江跟崔健做了一个雪山音乐节。那时的丽江也是充满梦幻的一个地方,我热爱它,这也是我为什么会在珠峰顶上展示这个旗的原因。现在人们对丽江的评议有好有坏,说文青在那里怎么样怎么样,我觉得这个有些时候是不由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就看如何去把控这个尺寸。丽江是个全世界的人都想去的地方,大家蜂拥而至,这个时候可能就会碰到一些现实的问题。我经常听很多人在说,什么商业开发过度,什么到处都是喧嚣,但是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丽江自古就是茶马古道,它是一个贸易的重镇,以前就是熙熙攘攘的,现在说它喧嚣浮躁,只是被贴上当代的一个标签而已。现在的丽江跟以前的丽江相比就是换了一个时代而已,我觉得不能太过责怪。

凤凰网文化:乌镇跟这些其他的古城有什么不同?对它的发展有什么期待?

孙冕:陈向红作为乌镇的管理者有着超级的智慧,乌镇能成为今天的乌镇他功不可没。乌镇有着一个很好的管理模式,首先把原住民先搬迁出去,然后在产权明晰的情况下,把房子做成很多民宿,楼下开了很多餐厅,最关键一点就是“标准化”,比如说这个餐厅的炒丝瓜是一个价格,那么任何餐厅都是一个价格。这个餐厅经营得好就给你加个桌子,“一店一品”,所以每个餐厅都有机会,不会恶性竞争。整个地方做出官方的信誉,让大家都有钱赚,让大家各取所需。

我特别惊讶的是,第一次来乌镇的时候我一个星期都没在地上看到一个烟头,这就是管理得好。我们现在看这个地方好像是千年古镇,但其实12年前才开始修建的,修建成大家今天能看到的模样。它把一些老的石料,老的桥移过来,里头是换了人间,乌镇模式值得全中国学习和致敬。

同时,乌镇对艺术家是支持和包容的,比如说黄磊提出要搞戏剧节,最终这个梦想真的被满足了,戏剧节三届这么走过来,这个艺术家的大梦变成了世界的梦。包括接下来世界的互联网大会也将在这里召开,这不是没有道理的。我很欣赏陈向红董事长的智慧和情怀,他有多大的情怀呢,这里头有很多的故事,你们可以去了解一下,比如他如何对木心老师的故居和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凤凰网文化:您跟戏剧有着什么样的渊源吗?

孙冕:1977年毕业的时候我就在广东戏剧家协会,我在广东戏剧家协会做杂志做报纸,做到1992年才离开。

凤凰网文化:对戏剧种类有没有什么偏爱?喜欢比较前卫先锋的呢,还是偏传统的?

孙冕:我尊重戏剧的它多样性,这些类型我都可以接受,这是世界性的东西,不能说你爱这个不爱那个。

凤凰网文化:您是一位资深的媒体人,想跟您聊聊关于媒体发展的事情。“纸媒已死”的观点早已有之,近年来又有了门户网站迎来寒冬、现在是自媒体天下的说法,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孙冕:纸媒它会永远存在,不管是什么年代,起起落落都会存在。我做最早的娱乐报纸的时候,那个时候是七几年,到八六年左右我一张报纸可以做到一百多万份的订阅量,我把《百做成了中国那时候发行量最大娱乐报纸。那个时候资讯成问题,因为缺乏资讯大家疯狂购买。

二十多年发展过来,纸媒发展的过程中也见证了这个国家这个时代的发展进程,现在看起来纸媒的需求量往下降,但内容为王。我们已经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因为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新期望,我们也会朝着这方面去努力,抓住互联网这头猛兽的尾巴,让它把我们往前拉。我觉得这个事情我心里有数的。

凤凰网文化:现在很多媒体人自身对媒体的走向和发展都很困惑,您有着非常丰富的行业经验,对于年轻的后辈有什么建议吗?  

孙冕:你要跟得上这个时代的进展,捕捉这个时代给你带来的机会,现在是移动互联网在带来巨大的机会,假如媒体人看不清楚这个趋势的话,他们可能就会落伍,假如看得清楚的话,能够非常好地利用它或驾驭它,媒体人就能永远站在时代的前端。

凤凰网文化:您微博的ID是“行者孙冕”,接下来有更多的行走计划吗?

孙冕:每年我都会跟陈坤一起做“行走的力量”,每年都会期盼着这个时间的到来。因为“行走的力量”对我来说是一个心灵洗练的过程,也是一个体能锻炼的机会,还有就是跟更多的年轻人在一块儿,我觉得我会变得更年轻。

凤凰网文化:“行走的力量”发展到现在,有没有遇到一些瓶颈或者什么困难?

孙冕:我觉得没有,只会越来越好。“行走的力量”是一个公益项目,每一届都在带不同的年轻人行走,它在播种善良而积极向上的一颗种子。我经历过五届的“行走的力量”,眼看着这些年轻人在成长,这是个了不起的公益项目。陈坤作为这么有知名度的一个艺人,他能够放下一切来做这个公益项目,这点值得你们要关注,我都陪伴他五年了,下届你们必须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