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编大型图书《江苏书画艺术家档案》第二卷征稿通知 2020/9/9
- 2020南京仙林半程马拉松赛未能如期举办 2020/7/7
- 杨力舟:武永年的田园诗情 2019/3/26
- 师建民水墨个展:探寻传统的文脉 2019/3/26
- 艺术反思:章燕紫新作亮相香港 2019/3/26
- 周吉荣历史的清唱与叶南孤寂的极限 2019/3/26
- 徐里: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 2019/3/9
- 鲁迅之子:把对世事民情的看法都放进了照片 2019/3/9
- 到中国美术馆看雕塑艺术中的56个民族形象 2019/3/9
- 20位专家共论韩美林生肖艺术大展 2019/3/1
- 水墨抽象李庚、霜凝李可染画院馆藏展举行 2019/3/1
- 栖居在大地上余春明油画在京展出 2019/3/1
- 中国写意人物画研究创作展国家画院开幕 2018/12/4
- “云之上下”任才峰,张永基双个展开幕 2018/12/4
- 第二届新金陵二十家学术研讨会召开 2018/12/4
- 新金陵二十家全国巡展建邺区图书馆举行 2018/12/4
- 中国艺术展在保加利亚国家美术馆开幕 2018/10/15
- 2018敦煌美术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举办 2018/10/15
- 新金陵二十家金鹰画展全国巡展隆重开幕 2018/10/15
- 执手同道吴作人、萧淑芳合展中国美术馆开幕 2018/9/29
- “臙淼”流变许经文水墨展亮相中国美术馆 2018/9/29
- 李可染作品观摩展在中国国家画院举行 2018/9/29
- 刘峥个人绘画作品展《乘潮客》在京开幕 2018/9/29
- 生态中国书画院揭牌绿水青山主题书画 2018/9/29
- 蔡弘灏师生皮雕艺术作品展亮相北航艺术馆 2018/9/1
- 2018首届博艺计划暨艺盘年度提名展 2018/9/1
- 当代工笔画彩墨山水画专场开幕 2018/9/1
- 首届中国艺术院校优秀毕业作品联展 2018/9/1
- 陈琦个展在亚洲艺术中心举行 2018/9/1
- 感受童心:黄莎莉个展《童》在京开幕 2018/9/1
- 平遥国际雕塑节开幕当古城遇见现代雕塑 2018/8/3
- 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将在国博举行 2018/8/3
- 众人皆知我花鸟草虫,却不称许我山水 2018/8/3
- 张安治的艺术人生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2018/8/3
- 中国最大汉画展览北京山水美术馆开幕 2018/3/16
- 中国艺术新视界2018中华世纪坛开启 2018/3/16
- 创伤正在愈合,李向阳状态主义绘画展开幕 2018/3/16
- 清华开幕:东亚艺术的位置何以确立? 2018/3/11
- 2018年第二届画廊周北京呈献众多精彩项目 2018/3/11
- 绘画的向度三人展”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展出 2018/3/11
- 传统年画火爆春节市场,在传承中创新 2018/2/23
- 国学大师饶宗颐和天下第一名社的故事 2018/2/23
- 中国画写意传神漫谈,何为写意传神? 2018/2/23
- 共庆中国年,书画家眼中的春节文化新风尚 2018/2/23
- 他创作了年画《做共产主义接班人》享誉南北 2018/2/14
- 张大千与达利:不懂美食的画家不是好厨子 2018/2/14
- 古代的年画称"岁朝图" 或兴起于宋 2018/2/14
- 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林散之全集》启动仪式 2018/2/1
- 与自然相亲李玉双艺术展在798艺术区开幕 2018/2/1
- 繁花素笺刘炜纸上作品展在言午画廊拉开序幕 2018/2/1
《柳如是别传》全书共五章(第三章和第五章各有一附录),全书各章之间并无细密联系,体量也不平衡,全书近八十万字,前三章只占全书一小部分,四、五两章各占全书近一半篇幅。
第一章“缘起”只几千字。“缘起”看似常用习语,但此处陈寅恪可能不仅是在习语意义上使用该词,而是流露了他的佛学修养。“缘起”本是佛学专用词,陈寅恪用它寓意人生各种悲苦的关系。现代人著述开篇,用“缘起”一词并不多见,一般多用序、楔子、导言、前言等。陈寅恪用“缘起”可能别有深意,它的灵感来源于《红楼梦》。
《红楼梦》开篇讲通灵宝玉的来历,讲《石头记》的来源,说《石头记》原名《情僧录》,后又被人题为《风月宝鉴》,到曹雪芹手里才分出章回,改名为《金陵十二钗》,“此便是《石头记》的缘起”,《柳如是别传》原来的名字是《钱柳姻缘释证稿》,可以想见陈寅恪对这部著述的构想。
《柳如是别传》开始是陈寅恪的《咏红豆并序》,写他当年在昆明的一段经历。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此段经历,可能出于虚构,是陈寅恪为叙述方便,将自己人生经历虚写,这可能也就是陈寅恪自己所谓“忽庄忽谐,亦文亦史”。因为在陈寅恪自己和家人的回忆及同时代人的相关书信、日记等文献中,都从未提过陈寅恪当年在昆明的这一段奇遇,用重值购一枚钱氏故园树上的红豆,藏之箧中,颠沛流离二十几年不曾丢失,这是陈寅恪的小说家言。陈寅恪自己说:“自得此豆后,至今岁忽忽二十年,虽藏之箧笥,亦若存若亡,不复省视。”(《陈寅恪集·柳如是别传》上,第3页,三联书店,2009年)可见此事为虚写,是陈寅恪把自己的人生选择与钱氏经历中某一相合处有意联结的一种暗示。明南都倾覆,钱谦益随例北迁,柳如是独留金陵。1948年底,陈寅恪和胡适同机离开北平,先到南京,第二天到上海。1949年1月,陈寅恪全家到广州,在此期间,陈寅恪曾和俞大维有多次深谈(陈流求等著《也同欢乐也同愁》,235页,三联书店,2010年)。
在陈寅恪研究中,1949年陈寅恪的去留曾是一个重要问题,后经胡文辉、张求会深入研究,已得确解,即陈寅恪曾决定离开大陆,后因其他原因错过了机会。而在此去留问题上,除俞大维外,陈寅恪的妹妹陈新午和陈夫人都持坚定态度,这个问题最后构成陈寅恪一生的心结,也可以理解为是他“著书唯剩颂红妆”的心理动力。这也就是为什么陈寅恪在提到阮吾山错解归庄送钱牧斋春联“居东海之滨,如南山之寿”是“无耻丧心,必蒙叟自为”的原因。在陈寅恪看来,此联实从庾子山《哀江南赋》“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脱胎而来,其所注意在“秦庭、周粟”,陈寅恪说此联“暗寓惋惜之深旨,与牧斋降清,以著书修史自解之情事最为切合”(《陈寅恪集·柳如是别传》上,第2页,三联书店,2009年),此处陈寅恪明说钱氏,实是自己真实处境的写照。所以他才说:“右录二诗,所以见此书撰著者之缘起也。”
注意陈寅恪《柳如是别传》开篇用了《红楼梦》的叙述方式,意味着我们不能简单把此书当一部学术著作来看待,而要在虚实间看出陈寅恪常以自己的处境来和历史人物的相似处境相拟,并借此抒发内心的真实感受。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谢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