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第八届生命艺术现象学当代艺术邀请展开幕 发布时间:2015/10/31 19:20:32   来源:艺术中国

琨廷艺术实验计划之“蓝天野草”第八届生命艺术现象学当代艺术邀请展开幕现场

2015年10月28日,琨廷艺术实验计划第四回双联展之“蓝天野草”第八届生命艺术现象学当代艺术邀请展暨学术研讨会在琨廷实验艺术基地开幕。

“创意发动!——琨廷艺术实验计划”公益项目是由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WIFA)发起的共同关注当代艺术发展的“变量”、倡导艺术实践中的新观念、新材料、新方法,推进超越权力、超越体制的组织方式和创作方法的实验艺术的项目。而生命艺术现象学当代艺术邀请展的艺术家队伍是一个“艺术生命共同体”,从2008年在“颐和园国际艺术城”开始已经走过8个年头,连续举办了六届学术性展览,艺术家们将艺术创作、生命陶冶和融入社会三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以“艺术生命现象学”为指导思想进行创作的艺术家基干为基础,逐渐以开放的视野扩大力量,把艺术创造当成生命活动本身,同时又借艺术创造,不断地丰富自身的生命和提升自身生命,以达到艺术与生命的相互交融,实现艺术家自身在精神层面和艺术技巧方面的双重完善化,也实现艺术家自身生命体与整个社会生命共同体的交融。

北京大学教授、本展览参展艺术家朱青生在开幕式上致辞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次展览策展人高宣扬在开幕式上致辞

本届展览还将以“蓝天野草”为主题,将生命艺术现象学总主题,具体地与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新环境结合起来。整个展览根据作品主题分类和展场的区域特性,共分为“零点场域”、“天生玩家”、“原初典范”、“光焰相继”、“革故鼎新”、“自然而然”、“斑驳陆离”等七个部分,作品类型也包含了油画、水墨、装置雕塑、影像,以及综合材料等多种形式,较为多元化的视角和多样性的艺术材料,全面的用艺术语言阐释了艺术创新与生态的关系。

北京大学视觉与研究中心副主任、琨廷项目学术执行委员滕宇宁主持展览开幕式

展览开幕现场

更值得一提的是,展览组委会针对生命艺术现象学这一大的主题内容,在展览开幕之后特别组织了专场学术研讨会,邀请各界学者和艺术家提交生命艺术现象学学术论文,围绕由“艺术、创新、生态”三大元素交错构成的关系网,就艺术家作品以及“艺术的可见性与不可见性”“艺术创造的内在动力”“艺术生命与生态”“艺术的生态化和生态的艺术化”等话题展开研讨,并形成画册论文集,编辑出版。

参展艺术家代表莲娜在开幕式上发言

研讨会上,展览策展人、研讨会的学术主持高宣扬教授首先就生命艺术现象学的概念以及对当下艺术发展的重要性做了简单阐述,并就艺术本体的研究中这些本质问题的思考,向参会者嘉宾跑出了问题。随后朱青生老师就“当代艺术创作的实验性及其可能性、前瞻性、潜在性”话题,做了关于什么是当代艺术、什么是好的当代艺术、当代艺术如何发展的主体性发言;王端廷老师和刘旭光老师作了评议和主题阐述。

研讨会上朱青生教授(中)做主题性发言

朱青生教授首先讲述了自己“漆山计划”的艺术意图和具体创作过程,再到后期一种观念艺术的创作与梳理。从自己作为艺术家身份的角度,讲述了对于什么是当代艺术的理解;其次又从艺术史的角度,讲到了梵高莫奈为首的印象派时期的艺术创作变革、毕加索时期的艺术表意的变革,以及达达和杜尚、博伊斯为领衔的当代艺术发展的变革。这四次艺术的变革让我们看到了宏观概念上的艺术的发展脉络,使得今天当代艺术的发展面貌更加清晰,使得正在发生着的艺术更加容易让常人理解;最后朱老师又提到:“当代艺术什么都不是,当代艺术什么都可以是”的观念。

研讨会现场

随后,清华大学教授包林老师就“现代主义绘画的中国之路”的主题做了主题性发言,包老师结合自己在清华美院的教学情况与课题研究,对中国近现代艺术的发展作了简要的梳理,并对林风眠、吴冠中等几位艺术大师做了充分的肯定,随之对当下艺术的发展也做了展望。最后包老师总结到:“毫无疑问中国迎来了一个艺术发展最好的时期,我觉得未来的三十年,五十年将会会看到一个更加辉煌的时代。这个是基于我的在清华上的一个课叫“绘画与观看”,实际上我们谈来谈去就是在东方逻辑与西方逻辑之中做一个比较,历史是不能重复的,但历史会对未来有一个暗示,我始终相信这一点。我最后一句话就是“艺术诚可贵,生命价更高”。

随后,尚杰老师就“艺术创作的内在动力及其生态”做了主题发言之后,所有发言嘉宾一同与参会的艺术家及观众有互动交流的环节,使得研讨会更加多角度的发声。

本次展览策展人、研讨会学术主持高宣扬做总结性发言

最后学术主持高宣扬教授总结发言:这个研讨会马上就要结束,但实际上这个话题的讨论才刚刚开始,我们希望通过展览能够引起各种各样的反映,能够使得我们当代艺术的创作找到可能的发展方向。当代艺术是多元化的,充满着丰富内容,有待我们去探索。

展览展出的包林教授的作品

展览展出的Frank Horvat的作品

展览现场

为丰富琨廷实验艺术计划展览的多样性,主办方同期特别邀请青年艺术家、中国美术学院在读博士姜俊带来他的系列作品《2015北京琨廷项目——诗意栖居系列3》。简单地说,这个作品是以跑酷的形式,配合影像装置和声音装置,作为催化剂正是期待触发观众再次审视我们不同寻常的日常生活。

艺术家姜俊在开幕式上简要介绍自己的作品

艺术作品并非只是在白立方中的自足之圣物,它对于艺术家姜俊来说应该被作为一种催化剂,被不经意的放置于任何的公共空间中,它只是试图触发人们对于日常天经地义的再审视和反思。它并非是外在于观众的客体物,而是包围着观众的感性设置,试图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身体性体验。

在展览现场,艺术中国记者采访了艺术家姜俊,姜俊讲到:“其实,我的这个作品不仅仅是那个影像,从你一开门进入空间便是一个设置,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这个空间是用三合板制作。其实完全可以利用其他材质做成很漂亮的空间。但是故意用三合板来营造一种临时的现场感。我的作品名为“诗意的栖居”会和人对于栖居的想象有一个共鸣,形成一种关系。房地产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试图在这样一个消费社会里制造一种栖居的想象。而这种想象才是根本消费关键点,我们更多的是一种消费的想象”。

姜俊作品《2015北京琨廷项目——诗意栖居系列3》截图

姜俊继续介绍到:早在60年代德波在《景观社会》一书中提出,在今天的消费社会中图像代替了实物成为了消费的主体——景观。居住就是一种消费,但今天居住本身已经退居二线,居住的幻象成为了消费的直接对象。无论是欧式的田园风光,还是样板房精美的装潢都试图营造出一种对于诗意栖居的幻象。我的这个影像装置作品,影像并不是单独的对象,需要和周围空间发生联系,进入这个空间进而发生联系。这也是我所追求的点。希望能把习以为常的环境换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作品不是放在美术馆的,是放在房地产的现场,而房地产他们就是想利用艺术来吸引大家的目光。因此我就在这个循环里面,通过作品对房地厂本身提出一种质疑。你们在塑造环境的同时,背后的状况究竟如何。还有一个就是如果你进入我的作品中后,木板房里会有一个灯,当你关上门之后所形成的空间其实是一种引用,引用自60年代美国的极简主义,比如 布鲁斯•瑙曼,上面的灯也有一种致敬的意思。

姜俊作品《2015北京琨廷项目——诗意栖居系列3》装置效果图

本次展览项目将展至11月12日结束,同时提醒大家,上周在琨廷艺术实验基地开幕的“艺术家不在场、艺术在现场”的展览也是本次琨廷艺术实验计划第四回双联展之一,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前往一同观看。

王端廷等到场嘉宾现场参与互动作品

展览现场

展览展出的王健作品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到场嘉宾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