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编大型图书《江苏书画艺术家档案》第二卷征稿通知 2020/9/9
- 2020南京仙林半程马拉松赛未能如期举办 2020/7/7
- 杨力舟:武永年的田园诗情 2019/3/26
- 师建民水墨个展:探寻传统的文脉 2019/3/26
- 艺术反思:章燕紫新作亮相香港 2019/3/26
- 周吉荣历史的清唱与叶南孤寂的极限 2019/3/26
- 徐里: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 2019/3/9
- 鲁迅之子:把对世事民情的看法都放进了照片 2019/3/9
- 到中国美术馆看雕塑艺术中的56个民族形象 2019/3/9
- 20位专家共论韩美林生肖艺术大展 2019/3/1
- 水墨抽象李庚、霜凝李可染画院馆藏展举行 2019/3/1
- 栖居在大地上余春明油画在京展出 2019/3/1
- 中国写意人物画研究创作展国家画院开幕 2018/12/4
- “云之上下”任才峰,张永基双个展开幕 2018/12/4
- 第二届新金陵二十家学术研讨会召开 2018/12/4
- 新金陵二十家全国巡展建邺区图书馆举行 2018/12/4
- 中国艺术展在保加利亚国家美术馆开幕 2018/10/15
- 2018敦煌美术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举办 2018/10/15
- 新金陵二十家金鹰画展全国巡展隆重开幕 2018/10/15
- 执手同道吴作人、萧淑芳合展中国美术馆开幕 2018/9/29
- “臙淼”流变许经文水墨展亮相中国美术馆 2018/9/29
- 李可染作品观摩展在中国国家画院举行 2018/9/29
- 刘峥个人绘画作品展《乘潮客》在京开幕 2018/9/29
- 生态中国书画院揭牌绿水青山主题书画 2018/9/29
- 蔡弘灏师生皮雕艺术作品展亮相北航艺术馆 2018/9/1
- 2018首届博艺计划暨艺盘年度提名展 2018/9/1
- 当代工笔画彩墨山水画专场开幕 2018/9/1
- 首届中国艺术院校优秀毕业作品联展 2018/9/1
- 陈琦个展在亚洲艺术中心举行 2018/9/1
- 感受童心:黄莎莉个展《童》在京开幕 2018/9/1
- 平遥国际雕塑节开幕当古城遇见现代雕塑 2018/8/3
- 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将在国博举行 2018/8/3
- 众人皆知我花鸟草虫,却不称许我山水 2018/8/3
- 张安治的艺术人生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2018/8/3
- 中国最大汉画展览北京山水美术馆开幕 2018/3/16
- 中国艺术新视界2018中华世纪坛开启 2018/3/16
- 创伤正在愈合,李向阳状态主义绘画展开幕 2018/3/16
- 清华开幕:东亚艺术的位置何以确立? 2018/3/11
- 2018年第二届画廊周北京呈献众多精彩项目 2018/3/11
- 绘画的向度三人展”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展出 2018/3/11
- 传统年画火爆春节市场,在传承中创新 2018/2/23
- 国学大师饶宗颐和天下第一名社的故事 2018/2/23
- 中国画写意传神漫谈,何为写意传神? 2018/2/23
- 共庆中国年,书画家眼中的春节文化新风尚 2018/2/23
- 他创作了年画《做共产主义接班人》享誉南北 2018/2/14
- 张大千与达利:不懂美食的画家不是好厨子 2018/2/14
- 古代的年画称"岁朝图" 或兴起于宋 2018/2/14
- 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林散之全集》启动仪式 2018/2/1
- 与自然相亲李玉双艺术展在798艺术区开幕 2018/2/1
- 繁花素笺刘炜纸上作品展在言午画廊拉开序幕 2018/2/1
江晓原自曝看科幻电影的习惯起源于2003年的“非典”时期,是正常工作停顿后的一种闲趣,然而他一看就是十几年,还将科幻作品纳入科学史的研究视野,同时将科学史研究方法应用到对科幻作品的分析之中,给科幻影评带来了全新的思想深度和文本面貌。《江晓原科幻电影指南》即是江晓原历年影评的精选结集,以此书为契机,江晓原携手老友刘兵,在季风书园为读者们带来了一场“解读科幻”的思维碰撞。
刘兵、江晓原对谈
凤凰文化对对谈内容做了整理,以下为对谈摘录:
是否理解科学并不影响观影,但是影评人有义务把科学解释清楚
江晓原:我们平常看到的影评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电影学院师生写的所谓专业影评,还有一种是媒体上的写手也就是观影爱好者写的。但是这两类人绝大部分都不是学理工科出身的,对于科幻电影有恐惧感,电影里涉及一点科学的概念,比如黑洞、虫洞、相对论什么的,他们就搞不明白,也不想去搞明白,就会想回避。在这种影评中,科幻电影就和其他的电影影评一样,男女主角谈恋爱,人性有黑暗等等,反正就不是科幻电影了。
刘兵:这个世界上的科幻电影、科幻小说,有着广大的受众,很多科幻大片的票房卖的特别好。显然受众里有一定科学修养的比例是很低的,他们可能很多东西没看懂,但他们还看。比如很多年轻人喜欢《生活大爆炸》,但是里面涉及到的高深甚至尖端的物理学知识非常多,很多笑点和物理学的知识是连在一块儿的,但是尽管如此还有那么多物理不是很好的人看得津津有味。究竟他们的物理知识不足,会在什么程度上影响到他们对笑点的捕捉?
江晓原:从观影来说,广大人民群众,不理解科学也没有关系。科幻电影大卖,观众其实并没有看出里面有什么精妙的地方来,这是正常的。我之所以对这些人的影评不满意是因为我觉得他们本来应该把这些精妙的东西说出来。科幻电影不管是什么类型都不要紧,如果公众观影时没有看明白,那影评不就有义务为公众补充这些东西吗?
观看科幻电影的七个理由:关注影片背后的思想文化资源
一、想象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了解科学技术的负面价值
三、建立对科学家群体的警惕意识
四、思考科学技术极度发展的荒诞后果
五、展望科学技术无限应用之下的伦理困境
六、围观科幻独有故事情境中对人性的严刑逼供
七、欣赏人类脱离现实羁绊所能想象出来的奇异景观
《黑客帝国》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幻电影
江晓原:我相信大部分人之前只熟悉第一和第七个,中间五个没想到,但这五个理由是科幻电影的最重要的价值。有很多科幻影片追求了中间的五条东西,结果不能大卖。还有一些电影能大卖,也达到了这种追求,但是很多人看的时候并不知道里面的东西。比如说《银翼杀手》这样的电影,现在是科幻电影的经典,英国《卫报》做的调查,找科学家评选史上最伟大的十部科幻电影之首就是《银翼杀手》,但是它并没有大卖过,现在在院线放也不一定有什么票房,这个电影就是因为有高度的思想追求,结果放了以后很多人恶评如潮,觉得不知道在说什么,觉得也不好看,它只能在科幻的圈子里被大家奉为经典。相反的例子是《黑客帝国》,三部的票房都是大卖的,而且在我的评论里它的地位还高于《银翼杀手》,我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幻电影。《黑客帝国》里中间的五条都有,很多人并不关心这个,但这不妨碍他们喜欢电影。
排名都有个人色彩,我把《黑客帝国》排第一主要原因是因为下面几点:一个是这个电影真正做到了既有思想性又能大卖。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大家都愿意为他掏钱;第二他它吸引许多哲学家在事后不停的讨论它。你几乎找不到另一部电影可以让哲学家这么持久的讨论它,因为这个电影涉及很多哲学上比较基本的问题。从这两个角度来看,都是其他的电影不能企及的,《银翼杀手》《2001太空漫步》这样的电影确实思维性和段位都很高,但是票房都很差,当年影评对它们的评价也很差。现在大家认为《2001太空漫步》是经典,当初也把它评得很烂的。
《盗梦空间》被过度吹捧 很多创意其实是借鉴前人的
江晓原:我并没有认为《盗梦空间》是一个烂片,70分还是有的,但是当时《盗梦空间》被吹捧到了完全不应有的地步,我的影评是针对这种过分吹捧而谈的。很多人说,一个梦植入和盗出去是多伟大的创意,我在影评里列举了15部电影都有类似的创意。导演肯定看了很多电影,前人都用过的,他借鉴而已。你说这个东西用得好,吸引人,我没有意见,但是我想纠正的是你们说这是他创造的,这是错误的。我喜欢实事求是,像《云图》这部电影采取了把6个故事切片。很多人说这样的创意,这样的叙事策略多奇妙啊?我提醒大家看1916年的电影,格里菲斯的《党同伐异》,一样的叙事手法,只不过它是3个故事,《云图》是6个。电影看多了就知道没有什么稀奇的。
致敬不同于抄袭 《一步之遥》致敬《教父》的桥段很有趣
江晓原:好多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从抄袭到致敬》,分析了人们是怎么样抄袭前人的,电影界把这样的抄袭叫“致敬”,比如说你导的电影里面有一个桥段,我导的时候再把他搬过来。《一步之遥》上来有2、3分钟的情节,就是文章出来找姜文讲什么受了一个意大利小姐的气,这一段100%抄袭《教父》,姜文的手势和台词都抄袭了。但是这不叫抄袭,而是向这部电影致敬,《一步之遥》里姜文向好多电影致敬了,这个没有关系的。《一步之遥》开头极其经典地重复了《教父》,我还特意把《教父》找出来看了一遍,模仿得非常有趣。
《星际穿越》对人类未来很悲观
读者:你觉得《星际穿越》是一个什么样档次的科幻电影?
江晓原:《星际穿越》在我的标尺里也就是《盗梦空间》的级别吧,应该说还是可以的,可以打70—80分。这个电影还可以,尽管这个电影里面其实对人类未来也仍然悲观,地球已经快要不能住人了。
刘兵:我个人评价《星际穿越》充其量是中档的东西,有一点小的创意,四维空间的展现也不算什么,比《盗梦空间》差很多。高科技发展到那个程度了,人类生活得很悲惨,最后拯救的时候也是一个很悲剧性的故事,它用的大量感官刺激的东西其实是很贫乏的,我觉得那是典型的好莱坞式的,不会想到更多思考的快餐消费。
有些科幻电影已经没思想了 只剩一点景观
江晓原:有些电影其实已经没思想了,但是有景观。景观是难单独拿出来的,比如说最近的《云图》之后,沃卓斯基姐弟俩又弄了一个《木星上行》,大家评价更低了,就剩下一点景观了。景观这个东西我的体会,凡是好的电影,不一定要科幻电影,会投机取巧的导演对这个事情是非常了解的,他的电影展开,每过一段时间就需要给观众一些壮丽的或者好的view,就像一个调料一样,让你的眼睛一下子亮一亮,休息一下,它有它的作用,当然谈不到思想性。
克拉克是旧时代的绝响 黄金时代到他那就结束了
刘兵:我们国内,你最不爱看哪些科幻的东西?
江晓原:通常是这7条里满足2条以上的时候才足以刺激我去写评论,如果这一条都没有,这种电影就没有什么看头了。我的最低标准是第一条,在科学主义的观念下谈论科幻。在西方也有这样的要求,2—6都是反科学主义的观念下才会有。克拉克的小说里有不少人文的有价值的东西,但是他自己整天津津乐道的就是第一条,有预见功能。他的科幻小说里写到的某个技术性的细节,后来出现了,他就经常会在作品的前言后记新版序言里面讲,他觉得这个事情对他来说非常重要。他可能实际上写了很有思想的东西,但是他无所谓,不在乎,他最在乎的恰恰是没有思想的东西。我以前写过一个文章谈论克拉克,说他是旧时代的绝响,黄金时代到他那儿就结束了。
《三体》确实好看 但国内科幻创作大部分不理想
刘兵:最近恰恰刘慈欣的《三体》得了奖,所以最近一段时间国内科幻这方面炒的很热。有一系列的活动。
江晓原:中国的科幻元年。
刘兵:我觉得《三体》确实好看。刘慈欣并没有强烈的人文主义倾向,反而是把科学贯彻到极致,从人文的角度来说,科学主义到了极致以后可能会产生的悖论和冲突,在硬科幻的想象力上也达到了顶峰或者极致。但是国内的科幻创作来说大部分还是不理想的,甚至今天这样的热潮下,很多作者都开始写科幻,有点像屠呦呦成名之后,就怕西医一窝蜂的扑向去,把中药给毁了。说实在地,我看的大部分的东西,远远达不到《盗梦空间》《黑客帝国》的水平。
整体来说我对国内科学小说的发展并不乐观,可能会热一阵子,但是并不会长久。从积累来说,人们的观念意识、市场,综合来说不太可能有这样一个理想的条件。目前虽然有些疯狂的科幻迷,但是圈子的比例是非常小的。而《三体》只是一个个例,完全突破了小圈子,这样的个例不会太多。我们的科幻小说积累不够,别的电影也一样没有那么良好的前景,哪怕非科幻类的文学又如何呢?期望科幻会一枝独秀,我觉得很难做到。
争论:电影有革命性吗?有多元导向吗?可以服务于集权吗?
刘兵:这10多年,看了这么多电影,对一个人,包括你的欣赏、审美,休闲意识,你的各方面来说有什么影响?
江晓原:首先现在我已经把电影和书看成了某种可以相通的东西。看电影也是一种阅读,我只不过是扩大了我阅读的范围而已,电影给我们打开新的窗口。
而且我觉得电影还是有革命性的。就像马克思说蒸汽机有革命性一样,电影也有革命性,电影会让人变得更宽容。我记得你以前曾经过说,电视是一个不适合传播科普的东西,那么我现在可以这么说——当然不是非常严格的——我觉得电影是一个不适合宣传独断、武断观念的东西。
刘兵:为什么呢?
江晓原:电影天生会助长多元问题,电影里甚至是前苏联时代极度思想专制的作品,你现在看的话还是会增加多元的色彩。
刘兵:这是你观赏电影的心态吧,我这点不认同,它可以有多元的导向和功能,也可以非常有效的服务于集权的环境下,只是在什么样的语境下,过去这一类电影的确成功地实现过宣传的目的。
江晓原:对,过去大家还比较愚昧的时候确实有这样的功能,但是到了今天就没有了。
刘兵:今天除了电影还能找到一个什么东西有这个功能?没有了!时代变了!
江晓原:比如说书还能起这个功能!电影和书在这个事情上是不一样的。
刘兵:波兹曼说有助于人类思考的是文字,电视虽然有欣赏的快感,但是批判性的、思考性、沉淀性的东西就弱了很多了,和你刚刚强调的矛盾了。
江晓原:不矛盾,波兹曼他对电视的批判主要是着眼于被娱乐所影响了,你不愿意深入思考了,书可以让你进行比较抽象的思考。我说电影是多元的东西,和波兹曼不矛盾。
刘兵:你积极的说,电影有助于多元,也是一个未经思考的一个表面化的东西。它隐含另外一种东西,隐含什么呢?如果传播专制思想的时候,书是可以的,也就是要通过思考才能达到的吗?
江晓原:这样专制的东西不适合用电影表达。
刘兵:其实我觉得都可以。不管是书还是电影,都可以用来表达。
让粉丝决定情节走向 电影就搞完蛋了
江晓原:但是我的观点和波兹曼是没有矛盾的,他说大家热衷于看电视,思想肤浅了,他没有说电影,我自从迷恋上电影之后就不看电视了,在我的思想里面电视和电影不是一码事,不能因为都在电视上看就混淆了。
刘兵:其实我同意电影里面也有精品,但是今天的电影和过去概念不一样了,今天最成功的这些大片,其实是好莱坞的一个产品。今天电影的主流已经本身也是在资本主义的经济利益的发展中成为牟利的一环,思想性的小众文艺片不是电影的主流,主体并不是最理想的。
江晓原:电视节目跟电影不一样,好莱坞电影工业制作的时候,既使是这样制作出来的东西还是比较像样的。现在的危机在哪儿呢?现在开始流行大荧幕作品我们也可以在网上广泛听取粉丝们的意见,他们想情节怎么走我们就怎么走,电影都这样搞就完蛋了。
把科幻当科普是自我矮化 科幻应该是很有思想性的
读者:科幻和科普是什么关系呢?你说过告别低端,远离科普,这是怎么理解的呢?
江晓原:以前国内很多人,把科幻当成科普的一部分。甚至有一部分科幻创作者自己也是这样认同的,觉得他在做科普工作,这个实际上是一种自我矮化。科幻做的事情比科普更深刻得多,把科幻当成科普,对科幻是一个扭曲,绝大部分的科幻创作者也不愿意接受。比如说现在国际上最当红的几个科幻作家之一,媒体问他:对你的科幻小说你怎么看,他赶快纠正说,我认为我写的是哲学小说,他甚至连“科幻”这样的名字都不爱接受。
很多有思想性的科幻作品,几乎找不到什么科普作用,你真的想做科普你就用不着去写这个作品。科幻大家阿西莫夫响应总统艾森豪威尔的号召改为写科普,也给他带来了很多的名声和财富,到了晚年又继续写《基地》了,一写又畅销了。在阿西莫夫这里,科幻和科普分的清清楚楚,科幻是科幻,科普是科普。所以作为科幻来说,我觉得远离科普至少是一个有效的策略,能让自己得到更好的认同,并且能够避免自己被矮化。
没理由认为这块国土上的人天生拍不好科幻电影
读者:我们什么时候能拍出好的科幻电影?
江晓原:我觉得好多人老是对中国的科幻电影特别不看好,一个是因为我们以前这方面作品确实非常少,少的原因其实主要不是技术不够或者是没有想象力,跟其他事情有关,那种因素现在已经没有了。所以我对于中国科幻电影未来没有特别悲观,没有理由认为这块国土上的人天生拍不好科幻电影,将来我们看到比《星际穿越》更好的中国科幻电影应该并不困难,我还是比较乐观的。
但是如果你对国产电影抱有深刻的偏见,打死也不相信中国能拍好的科幻电影,那么中国人再怎么拍也没有用了,你仍然不会承认这是一部好电影的,哪怕这部电影最后在三大电影节上都得了金奖,你会说这也没有什么好,这些奖都是他们向商业投降的结果。评论电影的话,偏见有很大的空间,你坚持偏见就可以得到任何你想需要的结论。而一点偏见都没有也是不可能的。
刘兵:人人都有偏见,你写这本书也是偏见的产物,偏见是没有办法解决的,我倡导正确对待偏见。我觉得各种偏见平等,这时候才可以以各种偏见的并存让大家选择大家喜欢的某种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