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国际新闻 >> 正文
丹培拉绘画多重诠释研究展启幕清华大学 发布时间:2016/3/17 22:35:16   来源:中国国家画廊网
    2016年3月15日,由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主办,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油画系材料艺术工作室承办的“周而复始——丹培拉绘画多重诠释研究展”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展览展出了由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油画系材料艺术工作室历届研究生、研修班留存收藏,及2015届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油画系丹培拉绘画高级研修班部分学员创作丹培拉绘画作品,共计212幅,这些作品组成,基本上体现了中央美术学院多年来在丹培拉研究与教学上取得的成果。当日,由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研究性画集《周而复始——丹培拉绘画多重诠释研究》同时出版发行。
 
 
    丹培拉,是欧洲古老而又现代的画种,比起油画的历史更为久远。丹培拉绘画是我们认识欧洲油画史、绘画史、文化史极为重要的对象和途径,对于丰富和拓展中国当代绘画的语言形式和精神深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央美术学院开展丹培拉绘画的研究与教学已近二十年,培养了一批在丹培拉绘画研究与创作上取得重要成就的艺术家,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影响与社会反响。
 
    丹培拉绘画多重诠释是指,借助丹培拉作为一种独特物性材料具有多重的可变性,即从水性、水油不同比例混合到油性的不同状态,并结合创作者自身不同秉性气质的感悟和发挥,而形成多重语感形式的表现。同时,在当代文化语境中,丹培拉还可以结合油画、丙烯、拼贴等多种材料的交错混合运用,创造出新的语言形式。也就是说,作为一种绘画语言的丹培拉,在当代文化观念下,以开放的形态,与其他语言相互结合、碰撞、嫁接、糅合,从而形成打破自身单一语言的多重可能性。从语言和语言的关系之角度,可以看到相互间的吸收与演化产生了多样的视觉及心理效果,这是超越单一画种的而注重从相互关系发现问题的新的思维方式。正是注重于绘画语言关系的学习、把握和引导,造就了语言及含义多重表现的可能性,从而把创作导向更加自由的天地。
周而复始,是借助丹培拉绘画的多重语言诠释研究,提出在当代文化的语境下,如何更加有效地寻求、创造和丰富语言表现的新角度、新方法,并希求让我们不断地回顾艺术的本初,寻根问
此外,为更好地回答关于当下丹培拉绘画实践与研究的现状,探讨艺术材料的选择和运用,展览期间还邀请了詹建俊、邵大箴、杜大恺、潘世勋、张晓凌、朝戈、尚辉、丁宁、顾黎明、陈明等美术理论家和部分参展艺术家,及中央美术学院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师生等,举行了两场研讨会。展览将持续至3月25日,之后将分别于济南美术馆、上海马利美术馆、厦门中华儿女美术馆巡回展出。
 
 
 
 
 
 

《红荷湿地》之一 张元 丹培拉综合材料 80x65cm 2007年

 

《码头》张元 丹培拉综合材料 70×80cm 2015年

 

《华岳》曹吉冈 木板丹培拉 30×30cm 2015年

 

戴海鹰《镜像六》丹培拉油画 画布  50×50cm 2013年

 

《百万雄师过大江》陈树东  李翔 2009年 245×480cm

 

《象系列》胡勤武  布面丹培拉 135×70cm 2008年

 

05言晴《周洁肖像》丹培拉40x40cm 2015年

 

冯劲草《天籁之声》  丹培拉油彩200cmX200.cm 2015年

 

葛强 《人体》  90x90cm2014年

 

李强《1102》  200x200cm 2011年

 

林海《水光潋滟》 45x50cm 2014年

 

曲鸽《瑞雪-1940年的记忆》 350×160cm 2012年

 

康昌美<圣像画临摹>  40×40cm  2015年

 

张余乐<圣像画临摹>  2015年   40×40cm

 

宋克《静物》 40x40cm 2002年

 

王维国《静物》丹培拉 40x30cm 2015年

 

 

吴晓明《虚境》系列三 2016年 丹培拉 80X80cm 

夏理斌《大集市》之一160×200cm 2014-2015年

 

肖颖 《幻像》系列 丹培拉 25cm×25cm 2013年

 

]

熊祖国《奶奶》150×120cm 2015年

 

杨金成《等待》 120×200 2012年

 

杨正勇《升腾》69×138cm 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