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三千多年前的底比斯,见证埃及兴衰 2020/7/7
- 量子科技鉴定《兰亭序》“真迹” ? 2019/3/26
- 单霁翔:我不是故宫掌门人是看门人 2019/3/26
- 海子离世三十周年:他的死亡与气功有关吗? 2019/3/26
- 韦罗基奥首次全面回顾展在佛罗伦萨开幕 2019/3/26
- 小镇青年的纠结:回家乡,还是漂在大城市 2019/3/9
- 外卖女骑手:上岗半个月瘦了5公斤 2019/3/9
- 租房客中的新青年:别人的房子,自己的生活 2019/3/9
- 人人车被指拖欠数千万广告费,线下店关停 2019/3/1
- 华强年入百万的吴老板:赚钱全靠转的快 2019/3/1
- 梵高艺术博物馆:《向日葵》将不再外借 2019/3/1
- “染发剂过敏”是什么鬼?前方高能慎入! 2018/12/4
- 胡润排行榜前100企业家富豪全是宽脸 2018/12/4
- 《纽约时报》盖章的最值得去国度美景 2018/12/4
- 章泽天急抛婚房,售价超1.1亿! 2018/12/4
- 新中国首富已诞生!网友:意料之中! 2018/10/15
- 唐玄宗其人:不只是风流才子 2018/10/15
- 周润发计划捐献全部财产:钱不是我的 2018/10/15
- 白酒行业支撑行业成长的逻辑到底是什么? 2018/9/29
- 已婚男女出轨有多伤钱?专家:结果令人意外 2018/9/29
- 性骚扰受害者为何宁愿当鸵鸟,也不说出真相? 2018/9/29
- 纪念臧天朔: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歌谣 2018/9/29
- 没有房子的年轻人,每一个都很慌 2018/9/29
- 王俊凯天生就是“玩鹰的”丨专访天下霸唱 2018/9/1
- 为什么要在饮料里 加入二氧化碳? 2018/9/1
- 为何总是忘记梦境?海马体慢半拍 2018/9/1
- 价值上亿美元的网站都只有一个程序员 2018/9/1
- 冯骥才:九岁那年我最初的人生思索 2018/9/1
- 爱男人还是爱女人?跨性别者自我探索 2018/9/1
- 余华:就算往死里也写不出第二本《活着》 2018/9/1
- 西虹市首富:二爷是身家300亿的富豪 2018/8/3
- 台湾作家贪小便宜做免费隆鼻手术右眼失明 2018/8/3
- 霍思燕出席活动,十根手指上戴满了珠宝 2018/8/3
- 离开郭德纲之后,曹云金又下跪拜了新师傅 2018/3/16
- 央视315:击穿3谣言曝光6乱象批评2企业 2018/3/16
- 资金投入不足,英国博物馆收藏事业遇阻力 2018/3/11
- 巴塞尔艺术展母公司集团亏损1.19亿美元 2018/3/11
-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举办查理一世收藏展 2018/3/11
- 当红影星为夫背千万负债,如今50岁离婚复出 2018/2/23
- 王宝强大年初五现身机场,一个细节让人心疼 2018/2/23
- “大衣哥”被村支书痛批了:建学校一分没捐 2018/2/23
- 十年后,性爱机器人会是养老院里的标配 2018/2/14
- 阿里安全发现“微信克隆漏洞”盗刷微信钱包 2018/2/14
- 三百多年英国首位桂冠女诗人:戒烟戒酒戒性 2018/2/1
- 鲁迅:婚姻是母亲给我的礼物,好好地供养它 2018/2/1
- 贾跃亭的乐视时代在今天结束,因为他爆仓了 2018/2/1
- 你养的男人不爱你,你养的青蛙不回家 2018/1/24
- 中铁建工伪造公章7亿项目被废标,正在调查 2018/1/24
- 乐视网悬念跌停,超850万手卖单封死跌停板 2018/1/24
- 亚洲周刊2017年十大小说出炉,刘震云入选 2018/1/14
1952年8月29日,在纽约北部伍德斯托克小镇的马维里克音乐厅,钢琴家大卫·都铎走上舞台,在钢琴前坐下,打开琴盖;33秒后,他关上琴盖,又迅速打开;2分40秒后,他再次关上琴盖,然后又一次打开;又过了1分20秒之后,演奏结束。
整个过程中,钢琴家没有弹出一个音符。台下的观众开始还窃窃私语,两分钟后便已怒不可遏,他们大叫:“伍德斯托克的善良人们,快把这些人赶走吧!”
《白色绘画》的内容非常简单,画布上只有层层覆盖的白色颜料,除了一片白色便一无所有。就像4’33让听众不知道自己在听什么,《白色绘画》的观众也只能盯着画布,搞不清画家想让自己看些什么。

《白色绘画》(White Painting, 1951)
两者的关系还没有到此为止。凯奇和劳森伯格在1951年相识,后来在凯奇的《剧场作品 No.1》(Theatre Piece No. 1,1952)中,劳森伯格和《白色绘画》也都有出场:在弹钢琴的大卫·都铎、拨弄留声机的劳森伯格、发表演讲的凯奇和空隙处的舞者身边,《白色绘画》就从天花板上垂挂下来,衬着他们的身影。

《剧场作品 No.1》(Theatre Piece No. 1)John Cage, David Tudor, Gordon Mumma (foreground), Caroline Brown, Merce Cunningham, Barbara Dilley (background): Variations VII.
可想而知,他们同时代的那些习惯了传统艺术的观众,对这样的作品会是何等观感。即使在现代艺术早已司空见惯的当代,很多观众之所以不再愤怒,也只是因为他们放弃了去“看懂”这些作品。
那它们到底是想表达什么?
这种什么都没有的现代艺术是哪儿学来的
要理解这种“什么都没有”的作品,首先要看看其始祖劳森伯格是在哪儿学到这一套的。
1948年,当时还是青年画家的劳森伯格来到位于北卡罗莱纳州阿什维尔的黑山学院。与传统意义上的学校不同,这所15年前才创立、规模最大时也只招生60人的小学校没有维持运作的管理者,也很少有学生真正从这里毕业。
建校者约翰·安德烈·赖斯的教学方法就非常独特。在他看来,最重要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让学生懂得如何分析和理解事实,并且关注处于事实中的自己。他还坚信,从某种角度看,每个人都是艺术家。
劳森伯格在这所学校的老师阿尔伯斯夫妇,更特别提倡要学生欣赏大量的作品,以此训练他们对“美”的感知。

1949年,约瑟夫·阿尔伯斯和安妮·阿尔伯斯在黑山学院。
这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视觉训练,使劳森伯格这样的学生逐渐领悟到,在日常生活的世界中同样隐藏着美学的感觉。或者说,经过大量的视觉训练后,艺术学生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无法口传的艺术感悟。
此外,阿尔伯斯夫妇还提倡将“严格的手工技艺训练”和“对创作形式的积极探索”相结合。他们不局限学生的创作,注重材料——从颜料、画笔到纺织、制陶工具、甚至垃圾堆里扒出来的种种生活废料——对于艺术的影响。在约瑟夫·阿尔伯斯的指导下,劳森伯格对各式各样的材料都有了直接的认识。

黑山学院时期的劳森伯格和什瓦尔茨·劳特斯坦。
除了提倡广泛使用材料,约瑟夫·阿尔伯斯还力图创造一种创作氛围,不但重视艺术家最终做出的艺术品成品,而且还要关注他们创作过程中的决策过程。无论是绘画、音乐、雕塑、诗歌、还是建筑设计,创作就是对材料、环境和任意时刻突发的事件作出的一种反应。
这种反应看起来随机而盲目,事实上却是一种有目的的快速选择,体现着经过大量美学训练的创作者对作品的绝对控制力。
劳森伯格之美
黑山学院到1957年就完全停办了。在短暂的校史中,它培养出了一批充满奇思妙想并勇于践行的艺术家,对现代艺术的世界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劳斯伯格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在材料方面,劳森伯格表现出了强大的探索精神。成名已久后,57岁的劳森伯格还前往安徽泾县,只为寻找一种坚硬到可以自己立起来的纸,以及一种薄到近乎透明的纸。他将宣纸、丝绸和碎片化的民间画报融合在纸浆里,创作出70幅拼贴作品《七个字》(Seven Characters,1982)。

《丹心》(Red Heart)。《七个字》中的七组汉字分别为:个人(individual)、变(change)、号(howl)、光(light)、干(trunk)、丹心(red heart)、真(truth)。
他的材料还远不局限于各种各样的用纸。除去纸、铅笔和颜料,他更有名的材料根本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原料”,而直觉取自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海报、轮子、躺椅、包装箱、砖头、交通灯……这些最司空见惯的物品都被劳斯伯格随手拿来,制成艺术品,使它们对现实拥有惊人的解释力。
然而,这样的创作也让人们有点不知所措:如果艺术不再有一定之规,各种生活用品乃至生活垃圾都可以产生“美”,那到底美是个什么东西?

《四分之一英里画作》(The Mile or 2 Furlong Piece ,1981–98)局部。
可以说,《白色绘画》、4‘33之所以令人惊讶不已甚至怒不可遏,也是因为它挑战了我们对艺术的理解,乃至对美的理解。
劳森伯格的“美”,来自美国战后的经济繁荣期。迅猛的工业化带来了产品膨胀,自由放纵的消费方式急剧加快了产品的更新换代。劳森伯格正好赶在淘汰浪潮的前端,街头巷尾的垃圾桶成了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劳斯伯格曾说:“我受到了电视和杂志的轰击,受到了世界的垃圾和过剩物质的轰击……我想如果我能画出或者制造出诚实的作品,它所体现出的所有这些成分就是现实。拼贴画是创作无个性信息的作品的方法。我一直在试图用与个人无关的态度来进行创作。”
结果就是,劳森伯格的作品中充满了市井语言,皱巴巴的衣服、印着中文的纸箱,挂在半幅地图上摇椅……这些物品都是最平凡的事物。由此组成的作品是那么容易被复制和模仿,却只有劳森伯格首创了他们,并且带给人震撼。

《四分之一英里画作》(The Mile or 2 Furlong Piece ,1981–98)局部。
《纽约时报》记者问劳森伯格:“过去半个世纪,你一直是美国记载平凡事物方面最显赫的诗人。平凡的事物到底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呢?”劳森伯格说:“平凡的东西常常会受到忽视,不被注意。大多数艺术家都尝试打动你的心,他们偶然也会打动自己的心。但我发现平凡的东西会更令人满足。”
《白色绘画》及其催生的4’33更是如此,《剧场作品 No.1》也是很好的例子。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即兴的,同时融合了舞蹈、音乐、视觉艺术和诗歌,至今仍被普遍视为第一件偶发(happening)而成的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