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三千多年前的底比斯,见证埃及兴衰 2020/7/7
- 量子科技鉴定《兰亭序》“真迹” ? 2019/3/26
- 单霁翔:我不是故宫掌门人是看门人 2019/3/26
- 海子离世三十周年:他的死亡与气功有关吗? 2019/3/26
- 韦罗基奥首次全面回顾展在佛罗伦萨开幕 2019/3/26
- 小镇青年的纠结:回家乡,还是漂在大城市 2019/3/9
- 外卖女骑手:上岗半个月瘦了5公斤 2019/3/9
- 租房客中的新青年:别人的房子,自己的生活 2019/3/9
- 人人车被指拖欠数千万广告费,线下店关停 2019/3/1
- 华强年入百万的吴老板:赚钱全靠转的快 2019/3/1
- 梵高艺术博物馆:《向日葵》将不再外借 2019/3/1
- “染发剂过敏”是什么鬼?前方高能慎入! 2018/12/4
- 胡润排行榜前100企业家富豪全是宽脸 2018/12/4
- 《纽约时报》盖章的最值得去国度美景 2018/12/4
- 章泽天急抛婚房,售价超1.1亿! 2018/12/4
- 新中国首富已诞生!网友:意料之中! 2018/10/15
- 唐玄宗其人:不只是风流才子 2018/10/15
- 周润发计划捐献全部财产:钱不是我的 2018/10/15
- 白酒行业支撑行业成长的逻辑到底是什么? 2018/9/29
- 已婚男女出轨有多伤钱?专家:结果令人意外 2018/9/29
- 性骚扰受害者为何宁愿当鸵鸟,也不说出真相? 2018/9/29
- 纪念臧天朔: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歌谣 2018/9/29
- 没有房子的年轻人,每一个都很慌 2018/9/29
- 王俊凯天生就是“玩鹰的”丨专访天下霸唱 2018/9/1
- 为什么要在饮料里 加入二氧化碳? 2018/9/1
- 为何总是忘记梦境?海马体慢半拍 2018/9/1
- 价值上亿美元的网站都只有一个程序员 2018/9/1
- 冯骥才:九岁那年我最初的人生思索 2018/9/1
- 爱男人还是爱女人?跨性别者自我探索 2018/9/1
- 余华:就算往死里也写不出第二本《活着》 2018/9/1
- 西虹市首富:二爷是身家300亿的富豪 2018/8/3
- 台湾作家贪小便宜做免费隆鼻手术右眼失明 2018/8/3
- 霍思燕出席活动,十根手指上戴满了珠宝 2018/8/3
- 离开郭德纲之后,曹云金又下跪拜了新师傅 2018/3/16
- 央视315:击穿3谣言曝光6乱象批评2企业 2018/3/16
- 资金投入不足,英国博物馆收藏事业遇阻力 2018/3/11
- 巴塞尔艺术展母公司集团亏损1.19亿美元 2018/3/11
-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举办查理一世收藏展 2018/3/11
- 当红影星为夫背千万负债,如今50岁离婚复出 2018/2/23
- 王宝强大年初五现身机场,一个细节让人心疼 2018/2/23
- “大衣哥”被村支书痛批了:建学校一分没捐 2018/2/23
- 十年后,性爱机器人会是养老院里的标配 2018/2/14
- 阿里安全发现“微信克隆漏洞”盗刷微信钱包 2018/2/14
- 三百多年英国首位桂冠女诗人:戒烟戒酒戒性 2018/2/1
- 鲁迅:婚姻是母亲给我的礼物,好好地供养它 2018/2/1
- 贾跃亭的乐视时代在今天结束,因为他爆仓了 2018/2/1
- 你养的男人不爱你,你养的青蛙不回家 2018/1/24
- 中铁建工伪造公章7亿项目被废标,正在调查 2018/1/24
- 乐视网悬念跌停,超850万手卖单封死跌停板 2018/1/24
- 亚洲周刊2017年十大小说出炉,刘震云入选 2018/1/14
近日,法国巴黎一位地方官员证实:“卢浮宫从未给中国画家颁过金奖或其他奖项”,这些所谓奖项和证书,均是由卢浮宫地下商业场所卡鲁塞尔厅批量“制造”或“生产”的,这不免让许多中国艺术家陷入了尴尬境地。而所谓的卡鲁塞尔厅,不过是卢浮宫为解决日常维护资金压力而开设的地下商业展厅,只要出钱,谁都可以举办任何形式的画展。
通过艺术掮客,花上几万元,甚至不用出国,就能换回一堆“奖状证书”和“大师”的头衔,艺术圈里似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乐于参与这样的“生意”,背后的逻辑其实很简单——无非是对虚荣和利益的追逐。卢浮宫在艺术界的地位毋庸赘述,能够与其沾上边,便能为自己安上“名家”的称号,与倾尽心血的艺术苦修之路相比,在卢浮宫办展“镀金”能赢得不明虚实的公众追捧,而作品在拍卖市场上的行情也会水涨船高,可谓是一条捷径。
国内文艺界曾经被“金色”晃晕过眼睛。维也纳金色大厅“镀金”之旅一度在音乐界“如火如荼”,而美术界此风也由来已久。早在2006年,本报就曾报道某画家通过关系向卢浮宫馆长私人赠送一幅个人作品,便宣布画作成为“馆藏”,掐指算来已近十年,此类情况却呈愈演愈烈之势。“卢浮宫国际美术展金奖”“评委会金奖”“创意金奖”……如此推陈出新,利用的无非是国内艺术圈中一部分人对于“国际奖项”的盲崇。本质显露之时,对这种所谓的“金奖”,我们的艺术界怎能不保持高度的清醒和警惕。
中国艺术家到国外办展本是传播中华文化之举,理应堂堂正正,但无意中竟开创了获“卢浮宫金奖”的诸多纪录,这不由得让人汗颜。诚如专家所言,文化是一个民族、国家的生命体现,也是这个民族能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基因身份证”。在当代人文艺术领域,西方的确有不少值得中国艺术家借鉴学习的地方,但因急于获得外界认同而产生的焦虑则有可能畸变成“只要西方赞赏,就能高人一等”的迷信。其实,基于中国源远流长的文明与传统,我们完全应该有底气和资格充满自信。
扯下“卢浮宫金奖”的面纱,被晃眼多年之后,也该到“清心明目”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