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三千多年前的底比斯,见证埃及兴衰 2020/7/7
- 量子科技鉴定《兰亭序》“真迹” ? 2019/3/26
- 单霁翔:我不是故宫掌门人是看门人 2019/3/26
- 海子离世三十周年:他的死亡与气功有关吗? 2019/3/26
- 韦罗基奥首次全面回顾展在佛罗伦萨开幕 2019/3/26
- 小镇青年的纠结:回家乡,还是漂在大城市 2019/3/9
- 外卖女骑手:上岗半个月瘦了5公斤 2019/3/9
- 租房客中的新青年:别人的房子,自己的生活 2019/3/9
- 人人车被指拖欠数千万广告费,线下店关停 2019/3/1
- 华强年入百万的吴老板:赚钱全靠转的快 2019/3/1
- 梵高艺术博物馆:《向日葵》将不再外借 2019/3/1
- “染发剂过敏”是什么鬼?前方高能慎入! 2018/12/4
- 胡润排行榜前100企业家富豪全是宽脸 2018/12/4
- 《纽约时报》盖章的最值得去国度美景 2018/12/4
- 章泽天急抛婚房,售价超1.1亿! 2018/12/4
- 新中国首富已诞生!网友:意料之中! 2018/10/15
- 唐玄宗其人:不只是风流才子 2018/10/15
- 周润发计划捐献全部财产:钱不是我的 2018/10/15
- 白酒行业支撑行业成长的逻辑到底是什么? 2018/9/29
- 已婚男女出轨有多伤钱?专家:结果令人意外 2018/9/29
- 性骚扰受害者为何宁愿当鸵鸟,也不说出真相? 2018/9/29
- 纪念臧天朔: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歌谣 2018/9/29
- 没有房子的年轻人,每一个都很慌 2018/9/29
- 王俊凯天生就是“玩鹰的”丨专访天下霸唱 2018/9/1
- 为什么要在饮料里 加入二氧化碳? 2018/9/1
- 为何总是忘记梦境?海马体慢半拍 2018/9/1
- 价值上亿美元的网站都只有一个程序员 2018/9/1
- 冯骥才:九岁那年我最初的人生思索 2018/9/1
- 爱男人还是爱女人?跨性别者自我探索 2018/9/1
- 余华:就算往死里也写不出第二本《活着》 2018/9/1
- 西虹市首富:二爷是身家300亿的富豪 2018/8/3
- 台湾作家贪小便宜做免费隆鼻手术右眼失明 2018/8/3
- 霍思燕出席活动,十根手指上戴满了珠宝 2018/8/3
- 离开郭德纲之后,曹云金又下跪拜了新师傅 2018/3/16
- 央视315:击穿3谣言曝光6乱象批评2企业 2018/3/16
- 资金投入不足,英国博物馆收藏事业遇阻力 2018/3/11
- 巴塞尔艺术展母公司集团亏损1.19亿美元 2018/3/11
-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举办查理一世收藏展 2018/3/11
- 当红影星为夫背千万负债,如今50岁离婚复出 2018/2/23
- 王宝强大年初五现身机场,一个细节让人心疼 2018/2/23
- “大衣哥”被村支书痛批了:建学校一分没捐 2018/2/23
- 十年后,性爱机器人会是养老院里的标配 2018/2/14
- 阿里安全发现“微信克隆漏洞”盗刷微信钱包 2018/2/14
- 三百多年英国首位桂冠女诗人:戒烟戒酒戒性 2018/2/1
- 鲁迅:婚姻是母亲给我的礼物,好好地供养它 2018/2/1
- 贾跃亭的乐视时代在今天结束,因为他爆仓了 2018/2/1
- 你养的男人不爱你,你养的青蛙不回家 2018/1/24
- 中铁建工伪造公章7亿项目被废标,正在调查 2018/1/24
- 乐视网悬念跌停,超850万手卖单封死跌停板 2018/1/24
- 亚洲周刊2017年十大小说出炉,刘震云入选 2018/1/14
今年9月,曾于2013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展出,吸引了6.5万名观众、人均排队时长超过3小时的大型互动装置艺术作品《雨屋》(The Rain Room)将在上海余德耀美术馆展出。在150平方米的空间中,观展者可自由地在雨中穿梭、嬉戏却不被淋湿,这一超越视觉感官的“浸入式”艺术项目或将再次引发观展热潮。而在今年夏天,全球的6个重要美术馆均推出了参与式的大型装置作品,一股浸入式艺术热潮已开始在世界各地蔓延。

大型互动装置《雨屋》展出现场,该展览将于今年9月首度登陆亚洲,在上海余德耀美术馆展出
当参与式的大型装置艺术(或是浸入式艺术)成为了当下的潮流,也成为了美术馆吸引观众的“制胜法宝”之一时,上海余德耀美术馆将在今年9月呈现曾在伦敦巴比肯中心(Barbican Centre)及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引起轰动的大型互动装置艺术作品《雨屋》。该作品由英德艺术团体兰登国际(Random International)创作,2013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时,曾吸引6.5万名观众参与,人均排队时长超过3小时。《雨屋》的独特之处在于:当观展者置身其中时,可自由地在滂沱大雨中穿梭、嬉戏,却丝毫不被淋湿——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颠覆自然法则的空间中获得独一无二的“超现实”体验。


在《雨屋》中,观展者可自由地在滂沱大雨中穿梭、嬉戏,却丝毫不被淋湿
而在这个夏天,一股浸入式艺术热潮已开始在世界各地蔓延。洛杉矶艺术博物馆(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在这个夏天正在展出克里斯蒂安·马克雷(Christian Marclay)的《钟》(The Clock),这是艺术馆在2011年购入之后的第六次展示。该馆的发言人用“极为热烈”一词来描述观众对这一时长24小时电影剪辑拼贴的反响,并说道每一块荧幕面前都排起了长队。实际上,在洛杉矶的这一反响并非独一无二。自从这一作品5年前面世以来,已经在四大洲的20多座国际性博物馆亮相,好评如出一辙:无数的批评家将其奉之为“大师级作品”,公众则趋之若鹜,争睹其风采。这部作品已经被包括伦敦的泰特现代美术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以及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等9个重要机构购藏(其中有联合购买的情况)。

克里斯蒂安·马克雷蒙太奇电影《钟》影像花絮
在过去的五年时间里,是什么原因使得《钟》成为了最受欢迎的作品呢?或许就是利用观众强烈要求与艺术品互动的欲望。马克雷说道:“这不是一个传统的电影作品,因为它没有开始和结束。完全由你来决定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无论你是否有足够的时间,都不影响你欣赏的效果。你的时间决定了你和银幕之间的互动效果,也就是你在场的时间。和传统电影不同,传统电影让你脱离时间,这一电影让你和情节完全同步。你就是电影的一个角色,你就是其中的一个演员。”所有受欢迎的作品都有这个特征:你都可以走进它们的内部,四处走动,选择你自己的视角,选择你自己的观看方式来体验他们。每个人的每一次观感都是个人的、独一无二的。

《钟》放映现场
或许,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和马克雷史诗般的电影蒙太奇一样,名单上的这些作品都会使用视频、声音、音乐以及其他剧场手段来引发观众情感的共鸣。当2013年珍妮·卡迪夫(Janet Cardiff)的《40声部赞美诗》(Forty Part Motet,2001)被置于大都会博物馆时,《纽约时报》用“卓越”一词来形容这一声音装置,并报道说很多参观者热泪盈眶。

珍妮·卡迪夫与她的作品《40声部赞美诗》

观众在展厅内体验《40声部赞美诗》
泰特现代美术馆馆长克里斯·德康(Chris Decron)告诉我们当他亲眼所见、亲耳所闻铜管乐曲时,他哭了,说的就是南非艺术家威廉·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的一件作品。这些就是通过吸引感官来感动我们的艺术品,而不仅仅是触动我们的头脑智力。他们利用了观众现场体验的欲望,一种将艺术和现实联系起来的欲望,一种把所有感官联系起来的欲望,而不只是视觉上的感官,蛇形湖美术馆的汉斯•尤利斯•奥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说道“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美国文化人类学家)认为观者之所以在艺术品面前停留时间短,是因为它们只吸引了视觉感官。”奥布里斯特认为最近受欢迎的作品帮助观者“解放了时间”。德康认为所有这些作品包含了剧场的元素,并说道:“我们前所未有地需要表演型的作品,这样才能感觉到我们的存在。”
策展人们表示这些装置的流行并不会贬低其严肃性。奥布里斯特找到了一个先例,就是20世纪50年代法国新浪潮运动中的电影导演以及新小说运动中的作家,和晚年的阿兰·罗伯-格里耶(Alain Robbe-Grillet)一样,试图做“一些前卫而又具有实验性质的、通俗易懂的尝试”,因为他们意识到公众能够和艺术联系起来是多么的重要。德康说道:“我不会使用‘平民主义’,或者‘娱乐’这些词汇来描述这些艺术品。”尽管他认为这些作品“可能会与娱乐相关,”因为他本人就已经“已经全方位地感受到了”。兼容并包、老少咸宜、概念统一——这就是成功的公式,它可以帮助我们解释博物馆和策展人为何偏爱这些作品,也可以预计我们在将来会一次又一次地见到它们。撰文/ Cristina Ruiz 译/刘骥翔
正在世界各地展出的6件浸入式装置艺术作品
5.5万平方英尺的装置:菲利普·帕雷诺(Philippe Parreno),“H{N)YPN(Y}OSIS”


“H{N)YPN(Y}OSIS”展出现场
自20世纪90年代,法国跨媒体艺术家菲利普·帕雷诺(Philippe Parreno)即提出了“作为媒介的展览”(the exhibition as medium)在过去20年间他持续地将每个展览转化为一个不断发展的、情境化的体验过程,去探索展览作为一个单个的、具有连贯性的物件的可能性,而不是作为个人作品的集合。正在纽约公园大道军械库(Park Avenue Armory)展出的“H{N)YPN(Y}OSIS”是帕雷诺对自己艺术理念的“史诗化”呈现。

“H{N)YPN(Y}OSIS”使一系列表演艺术、影像作品、雕塑、光、声音艺术等在5.5万平方英尺的空间中交织
作为帕雷诺有史以来在美国展出的最大型装置作品,艺术家将军械库5.5万平方英尺的Wade Thompson Drill Hall打造成了一个不断演化的有机体。一系列的表演艺术、影像作品、雕塑、光、声音艺术等在这个宏大的空间中相互交织,此起彼伏,引导及控制着观展者的体验与感知。这一展览被《Wallpaper》称为:“一场绵延、壮观的奇境”。
- 展览信息 -
H{N)YPN(Y}OSIS
纽约公园大道军械库(Park Avenue Armory) | 展至8月2日
引发幻觉的房间:
草间弥生(Yayoi Kusama)《无限镜屋》(Infinite Mirror Rooms)


莫斯科车库当代艺术博物馆(Garage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展出的草间弥生“无限镜屋”系列之一
艺术家将一个小房间转化成一种思考无限冥想,使用镜子,数百盏灯泡或者LED灯,产生一种无穷无尽的反射,某些作品的地板上也会增加水的元素,如此便创造出那种无限空间的幻觉。自1965年至今,草间弥生已经制作了18个不同版本的“无限镜屋”。其近年的几个镜屋系列都使用了黑色空间,地板上铺设LED和水,如“永恒消失后的余波”(2009年),“无限镜屋——载满生命的光辉”(2011年)以及“无限镜屋——百万光年之外的灵魂”(2013年)。2013年她也将音响和声音引入了另一个镜屋版本——“爱在呼唤”。她最近创作的版本是“无限镜屋——灵魂的智慧”(2014年)。
- 展览信息 -
草间弥生:无限理论(Yoyio Kusama:Infinity Theory)
莫斯科车库当代艺术博物馆 | 展至8月9日
24小时蒙太奇电影:克里斯蒂安·马克雷《钟》

蒙太奇电影《钟》影像截图
创作于2010年的《钟》是一部时长24小时的蒙太奇电影,由数千个电影片段天衣无缝地拼接在一起,告诉我们何谓真正的时间。整个作品充满了叙事情节,在技术效果层面让人耳目一新,激动不已,甚至有一种难以置信的催眠效果。
- 展览信息 -
洛杉矶艺术博物馆(Lacma)| 放映活动至9月7日
穿越时空的声音装置:珍妮·卡迪夫《40声部赞美诗》

声音装置《40声部赞美诗》展览现场
创作于2001年,作品录制了都铎时代作家托马斯•塔利斯(Thomas Tallis)1575年所作的唱诗班作品《寄愿于主而无他》(Spem in Alium),由40部hi-fi音响播放,每一部传送一位歌手的声音,所有的音响组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参观者就可以听到每一位歌手的声音,或者移动自己的位置到整个装置的中心来聆听合奏的声音。
- 展览信息 -
回响(Reverberation)
瑞典哥德堡Rödasten Konsthall | 展至8月23日
以剧场语言演绎视频装置:威廉·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时间的拒绝》(The Refusal of Time)

威廉·肯特里奇视频装置《时间的拒绝》包含了剧场的要素
这是一个五个频道视频装置,旨在探索时间和殖民主义遗产之间的相对性,包含了短片,定格动画,在展览现场的中心有一个木制的不断抽动的活塞,以及菲利普·米勒(Phillip Miller)做的乐谱,以此来营造出一种复杂、无所不包的氛围。这件装置,创作于2012年,马塞诸塞州哈佛大学科学物理史教授皮特·加里森(Peter L. Galison)也参与了创作。
- 展览信息 -
威廉·肯特里奇:样板杂记
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 展至8月30日
跨洲移民的诗歌影像:艾萨克·朱利安(Isaac Julien)《万重浪》(Ten Thousand Waves)

影像装置《万重浪》在MoMA展出现场
九屏影像装置,创作于2010年,由中国演员张曼玉(MaggieCheung)主演,是一个跨洲移民的诗歌故事,就像2004年英国西北角莫克姆湾淹死的21名中国拾贝人的经历。此外,这一装置作品还作为纪念碑式装置组合的一部分,占据开普敦当代艺术非洲博物馆9层的中心空间,该馆于2017年开幕。